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物制品安全性中支原体污染检测的核心要求与方法详解!

(2025-08-26 15:34:30)
标签:

知识

技术

方法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生物制品安全性中支原体污染检测的核心要求与方法详解!

 


百欧博伟生物:生物制品(包括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产品、基因治疗产品等)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其中支原体污染是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的关键风险之一。支原体污染可能源自细胞库、原材料、操作人员或环境,其危害巨大且检测具有一定挑战性。以下是对生物制品支原体污染检测的详解:

 

一、为什么支原体污染如此危险?

 

1、难以察觉:

 

体积微小:支原体是最小的可自我复制的原核生物(0.2-0.3 µm),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直接观察。

 

无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天然耐药,常规抗生素预防无效。

 

低水平污染:初期污染可能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或培养液浑浊,容易被忽视。

 

2、危害严重:

 

影响细胞功能:支原体寄生在细胞表面或内部,竞争性消耗营养物质,改变细胞代谢,诱导或抑制基因表达,导致细胞生长缓慢、形态改变、染色体异常、代谢产物改变、细胞凋亡等。

 

干扰实验结果:在研发阶段,污染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可靠、结果无法重复。

 

改变产品特性:在生物制品生产中,污染会改变目标蛋白的表达、糖基化模式,或影响病毒载体的产量和感染性。

 

潜在安全隐患:终产品中残留的支原体或其成分可能引发患者严重的免疫反应、发热、器官损伤甚至脓毒症等不良反应。细胞治疗产品中的活支原体可能直接感染患者。

 

3、传播性强:通过气溶胶、操作人员、污染的试剂或培养基、共用设备等途径极易在实验室或生产车间内扩散。

 

二、支原体污染检测的核心要求

 

高灵敏度:必须能检测到极低水平的污染(法规通常要求能检测到 ≤ 10 CFU/mL 的污染)。

 

高特异性:准确识别支原体,避免与其他微生物或细胞成分混淆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

 

广谱性:能检测多种可能污染细胞培养的支原体物种(常见的有几十种)。

 

可靠性:结果稳定、可重复。

 

法规符合性:必须符合各国药典(如中国药典Ch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日本药典JP)和国际指南的要求。

 

三、主要的支原体检测方法详解

 

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培养的方法和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通常需要结合使用以满足法规的全面性要求。

 

(一) 基于培养的方法 - “金标准”

 

1、液体培养基培养 & 琼脂平板培养法:

 

原理:将待测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的液体培养基中,支原体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基的pH(酚红指示剂变色)。阳性培养物需进一步转种到琼脂平板上,在微需氧或厌氧环境下培养,观察特征性“煎蛋”样菌落。

 

样品:待检生物制品或其代表物(如收获液、未加防腐剂的半成品或成品)、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裂解液、主/工作细胞库。

 

培养基:使用经验证、支持多种支原体生长的复合培养基,通常包含血清、酵母提取物、精氨酸/葡萄糖等。

 

指示细胞:通常需要同时接种Vero细胞或其他易感细胞系(作为指示细胞)进行共培养,以放大可能存在的低水平污染。

 

培养时间:至少14天(EP要求培养至第28天观察),需频繁观察。

 

阳性对照:需同时接种低浓度(≤ 100 CFU/mL)的标准支原体株。

 

阴性对照:培养基对照。

 

优点:是药典规定的法定方法,能检测活的、可培养的支原体,灵敏度高(理论上可检测1个CFU),特异性强(看到菌落),广谱性好。

 

缺点:耗时长(14-28天),操作繁琐(需多次传代、染色、镜检),需要熟练技术人员判断结果,部分支原体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缓慢或困难,需依赖指示细胞法补充。

 

2、指示细胞培养法结合DNA荧光染色法:

 

原理:将待测样品接种到贴壁生长的指示细胞上,共培养3-5天,使支原体在细胞表面增殖。固定细胞后,用特异性结合DNA的荧光染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支原体DNA会在真核细胞核周围呈现点状或丝状荧光。

 

样品:同液体/琼脂培养法。

 

培养时间:通常3-5天。

 

优点:比液体/琼脂培养法快,能检测依赖细胞生长的支原体,灵敏度高(可检测低至100-1000 CFU/mL),显微镜下可直观看到支原体与细胞的关联。

 

缺点:需要荧光显微镜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判读,存在主观性,染色背景可能干扰(如细胞碎片、死细胞、其他微生物),对非细胞依赖性支原体的灵敏度可能不如液体培养法。通常作为液体/琼脂培养法的补充或替代(需验证)。

 

(二) 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快速、主流

 

1、核酸扩增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速度最快的检测方法,特别是用于过程控制和放行检测。

 

通用PCR:

 

原理:利用针对支原体高度保守的16S rRNA基因或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设计的通用引物,对待测样品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凝胶电泳观察条带,或进行测序确认。

 

优点:快速(数小时),灵敏度高(理论上可检测几个基因组拷贝),特异性较好。

 

缺点:无法区分死活菌,存在假阳性(污染、引物二聚体)和假阴性(抑制剂)风险,凝胶电泳灵敏度有限,广谱性依赖于引物设计(需覆盖常见污染菌种)。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理: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标记的探针,实时监测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的积累,实现定量或定性检测。是目前最主流的快速检测方法。

 

优点:极其快速(通常2-4小时),灵敏度极高(可检测低至个位数基因组拷贝),特异性极强(探针增加了特异性),可定量(评估污染水平),闭管操作减少污染风险,自动化程度高。

 

缺点:设备成本高,无法区分死活菌,对样品中PCR抑制物敏感,引物/探针设计需要非常严谨以确保广谱性。

 

多重PCR/qPCR:可同时检测多种特定支原体物种或包含内标以监控PCR抑制。

 

等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操作更简单,无需热循环仪,但应用不如qPCR广泛。

 

2、新一代测序:

 

原理:对样品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微生物数据库,理论上可无偏倚地检测所有已知甚至未知的微生物(包括支原体)。

 

优点:无需预设目标,可提供物种信息,灵敏度高。

 

缺点: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耗时相对较长(数天),对背景微生物DNA敏感,难以精确定量,法规认可度仍在发展中,目前更多用于调查性检测或特殊研究。

 

(三) 酶学法

 

原理:检测支原体特有的酶活性。试剂与样品混合后,通过生物发光信号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

 

优点:快速(约20分钟),操作简单,可半定量。

 

缺点:广谱性存疑(并非所有支原体都表达高水平的该酶),灵敏度可能不如qPCR和培养法,存在假阳性/假阴性风险(受细胞状态、样品成分影响),通常不被药典认可作为放行检测的唯一方法,多用于过程监控或初步筛查。

 

四、法规要求与检测策略

 

药典规定:主要药典(ChP, USP, EP, JP)均明确规定生物制品(特别是来源于细胞培养的产品)在其生产和放行过程中必须进行支原体检测。

 

检测对象: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生产终末细胞、病毒收获液、未加防腐剂的半成品/成品等关键阶段样品。

 

方法选择与组合:

 

放行检测:通常要求使用两种不同原理的方法,其中一种必须是基于培养的方法(液体/琼脂培养法或指示细胞法)。qPCR因其快速、灵敏、特异,已成为另一种常用方法(需经过充分验证)。

 

过程控制/中间品检测:主要采用快速方法,用于及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风险,指导生产决策。

 

验证:任何用于放行检测的方法(尤其是NAT方法)都必须按照GMP/GLP要求进行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包括:

 

特异性:检测目标支原体而不与非目标微生物/细胞DNA交叉反应。

 

灵敏度/检测限:确定能可靠检出的最低污染水平(通常≤10 CFU/mL或等效基因组拷贝数)。

 

耐用性:方法对微小变异的承受能力(如试剂批次、操作人员、仪器)。

 

准确性:与药典方法(培养法)的等效性研究。

 

精密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抑制试验:证明在样品基质存在下仍能有效检测低水平污染(通常加入内标监控)。

 

样品处理:对于可能含有支原体抑制物的样品(如含血清、抗生素、细胞碎片的产品),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浓缩、稀释、过滤、DNA提取纯化等,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并去除抑制剂。处理过程本身不能引入污染或损失目标支原体。

 

五、关键挑战与注意事项

 

死活菌区分:NAT方法无法区分死活菌,阳性结果可能来自死菌残留的DNA。培养法是检测活菌的“金标准”。在调查污染来源和评估风险时需考虑此点。

 

广谱性验证:确保所选方法(特别是引物/探针)能有效覆盖所有常见的、可能造成污染的支原体物种。

 

PCR抑制:样品中的复杂成分(如血红蛋白、肝素、某些培养基成分、高浓度DNA)可能抑制PCR反应,导致假阴性。必须使用内标监控每个样品的扩增效率。

 

污染控制:支原体检测实验室本身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污染(尤其是NAT实验室),需分区操作,使用带滤芯的吸头,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人员培训与经验:判读结果(尤其是培养法和指示细胞法)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趋势分析与调查:建立检测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一旦发现阳性或可疑结果,必须启动彻底的偏差调查,追溯污染源,评估对产品的影响,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总结

 

支原体污染是生物制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其检测需要综合运用基于培养的“金标准”方法(满足法规广谱性和活菌检测要求)和快速、高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严格遵守药典规定,进行严谨的方法验证和样品处理,实施严格的实验室污染控制,并结合专业的人员判读和科学的趋势分析/偏差调查,是确保生物制品免受支原体污染、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石。随着技术发展,qPCR等分子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成熟,但基于培养的方法因其检测活菌的不可替代性,在法规放行检测中仍占据核心地位。

 

微生物菌种查询网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二〇一四年十月份,是一家专业提供中国微生物菌种,标准菌种,质控菌株,ATCC菌种,细胞系以及培养基等产品的查询网站!自成立至今,已提供各类微生物菌种、细胞、培养基数量达四万余份,接待咨询客户数量5万余人次,成交合同数量2万余份!是国内微生物菌种及细胞信息Z全的网站! 我们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提供的ATCC菌种达15000余份,ATCC各类细胞系达3000余份,保藏中心涵盖菌种资源更达数十万余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