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功能与应用及实验技术与注意事项!

(2025-07-07 14:48:03)
标签:

技术

应用

注意事项

分类: 细胞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功能与应用及实验技术与注意事项!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是覆盖在小肠内壁的单层上皮细胞,具有吸收营养、分泌黏液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这类细胞的详细介绍:

 

一、结构与分布

 

1、位置:覆盖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层,形成绒毛(吸收结构)和隐窝(干细胞巢)。

 

2、细胞类型:

 

吸收细胞(Enterocytes):占大多数,顶端有微绒毛(刷状缘),负责营养吸收。

 

杯状细胞(Goblet Cells):分泌黏液,保护上皮免受消化酶和微生物侵害。

 

潘氏细胞(Paneth Cells):位于隐窝底部,分泌抗菌肽(如溶菌酶、防御素)。

 

肠内分泌细胞(Enteroendocrine Cells):分泌激素(如5-羟色胺、胆囊收缩素),调节消化和代谢。

 

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位于隐窝底部(如Lgr5+细胞),分化为各类上皮细胞,维持肠道再生。

 

二、主要功能

 

1、营养吸收:

 

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刷状缘的转运蛋白或酶(如双糖酶)被吸收。

 

脂溶性物质通过乳糜微粒转运。

 

2、屏障功能:

 

通过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形成物理屏障,防止病原体和毒素进入体内。

 

黏液层和抗菌肽(如潘氏细胞分泌)构成化学屏障。

 

3、免疫调节:

 

与肠道菌群互作,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如TLRs)监测病原体。

 

递呈抗原给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参与黏膜免疫。

 

4、分泌功能:

 

杯状细胞分泌黏液(MUC2蛋白),肠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代谢。

 

二、研究应用

 

1、类器官(Organoid)模型:

 

利用小肠干细胞在体外3D培养生成类器官,模拟肠道结构和功能,用于研究再生、疾病机制或药物筛选。

 

2、肠道疾病模型: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感染(如沙门氏菌)、肠癌等病理过程。

 

基因编辑小鼠(如Apc突变模型)用于结直肠癌研究。

 

3、药物吸收与代谢:

 

评估药物口服吸收效率或肠道毒性。

 

4、肠道菌群互作:

 

研究上皮细胞与益生菌/致病菌的相互作用(如黏附、免疫应答)。

 

四、实验技术

 

1、细胞分离:通过EDTA螯合钙离子解离小肠组织,梯度离心纯化上皮细胞。

 

2、培养方法:

 

原代细胞培养(寿命较短,需特定培养基)。

 

类器官培养(Matrigel基质中添加生长因子如Wnt3a、R-spondin)。

 

3、检测技术:

 

免疫荧光:标记特定蛋白(如ZO-1检测紧密连接)。

 

透射电镜:观察微绒毛和细胞连接结构。

 

实时定量PCR/RNA-seq:分析基因表达变化。

 

五、注意事项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更新快(约3-5天),实验需控制细胞状态。

 

隐窝和绒毛区域的细胞功能差异显著,分离时需区分。

 

肠道菌群可能影响上皮细胞功能,无菌小鼠模型常用于机制研究。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