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带红色荧光)的生化特征及治疗与预防!
(2024-08-23 14:26:00)
标签:
知识教育佛学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鼠伤寒沙门氏菌(带红色荧光)的生化特征及治疗与预防!
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属多价O抗血清的B群,也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感染发病率居沙门菌感染的首位,约占人源沙门菌感染的40%~80%。多见于婴幼儿,可导致医院感染和暴发性食物中毒,病死率较高。
一、产品信息
平台编号:Bio-108998
规格:2ml甘油管
基因型:未知,请查阅相关文献
抗性:卡那
培养基:LB 菌株类别:鼠伤寒沙门氏菌
培养条件:30,有氧,LB
保存方式:20%甘油,-20
可冻存1年,1年后取出重新活化保种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菌株简介
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mCherry应带有质粒使其对Kan产生抗性,因此,在活化培养过程中应加入抗性防止染菌和因传代造成的质粒丢失(通常情况下不加抗性质粒也不容易丢失),在进行菌株荧光验证时,挑取单菌落至10mL LB培养基中,置于30,200rpm培养24小时(无需诱导),可见菌液变色,离心后肉眼可见。
三、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细长杆菌
四、生化特征
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TSI为K/A,动力阳性,H2S试验强阳性,脲酶试验阴性。
五、病理病因
鼠伤寒沙门菌经胃入肠,在肠道内增殖,粘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而侵入固有层,释放毒素,导致其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等急性炎症反应。病理特点主要是消化道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出血及灶性坏死,甚至形成较为广泛的浅表性溃疡,炎性细胞浸润。
六、治疗及预防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患儿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对胃肠炎型者,液体疗法是治疗的关键,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呕吐、腹泻频繁的患儿要给予禁食,及时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可试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无需抗菌治疗。但对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持续高热及粘液血便的患者,可酌情给予抗菌药物。对败血症型及内脏损害型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