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梗青霉的培养方法与实验内容及使用范围!
(2024-02-27 13:07:35)
标签:
知识技术方法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糙梗青霉,菌落在CA上25培养12天,直径2命一22mm,中心有脐状突起,具放射状沟纹或有几道同心环纹;质地绒状F分生抱子结构较多或大量产生,分生抱子面蓝绿色,近于豆绿色(pea green R. Pl. XL VII )或深蓝灰绿色(deep bluish gray-green, R.Pl. XLII);菌丝体黄色;少量黄色的惨出液;反面黄褐色至红褐色:可榕性色素 缺乏。
一、产品信息
平台编号:Bio-65964
提供形式:冻干物
拉丁属名:Penicillium Scabrosum
中文名称:糙梗青霉
属名:Penicillium
种名加词:scabrosum
其它中心编号:=AS 3.7979=CBS 683.89
来源历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荷兰CBS
收藏时间:2006.9.19
资源归类编码:15151913115
模式菌株: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分类;研究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致病对象:无
分离基物:玉米须
培养基:麦芽膏 20.0g,琼脂 20.0g,自来水 1.0L,自然pH。
培养温度:25
资源保藏类型:培养物
保存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
实物状态:有实物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资源交换性共享
源数据主键:40691
用途:分类;研究;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知识简介
糙梗青霉,菌落在CA上25培养12天,直径2命一22mm,中心有脐状突起,具放射状沟纹或有几道同心环纹;质地绒状F分生抱子结构较多或大量产生,分生抱子面蓝绿色,近于豆绿色(pea green R. Pl. XL VII )或深蓝灰绿色(deep bluish gray-green, R.Pl. XLII);菌丝体黄色;少量黄色的惨出液;反面黄褐色至红褐色:可榕性色素 缺乏。
菌落在CYA上25培养7天,直径16-20mm,中心有脐状突起,具少量放射状 沟纹或近于平坦;质地绒状;分生抱子结构大量产生,分生抱子面暗蓝绿色,近于石板。
糙梗青霉
分生孢子结构和分生孢子(Cl2493)
橄榄色(slate olive, R. Pl. XLVII)俄罗斯绿色( Russian green, R. Pl. XLII);菌丝体白色至淡黄色;渗出液少量至大量,黄色,F 反面黄褐色或带红褐色s 可潜性色素类似较浪的反面颜色。
菌落在 WA上 25培养 7 天, 直径 19-23mm,有大量或少量放射状皱纹;质地绒状或兼轻微絮状;分生抱子结构大量产生,分生抱子面类似在CYA上的颜色;在中心有黄色的絮状菌丝体;无渗出液;反面黄褐色或金黄褐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G25N 上 25培养 7 天,直径 8-lOmm,有少量放射状皱纹或平坦;质地绒状;分生孢子结构较少,分生抱子面蓝绿色,近于鼠掬拿绿色(Gnaphalium green, R. Pl. XL VII) ;惨出液缺乏;反面黄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在CYA上 5培养 7 天:菌落直径 6-8mm,少量放射状皱纹;质地绒状;分生于包子结构少且尚未形成,菌落面白色。
在CYA上 37培养 7 天:不生长。
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 180←350 (-400)× 3. 5-4. 0 (-4, 5) µm, 壁显著租糙;帚状枝双轮生,有少量三轮生者;副枝若存在,通常只有一个, 13-28(-32)×3. 2-4. Oµm,叉开,壁粗糙;梗基每轮通常 4-6 个, 10-15 (-18)× 3. 0-3. 6µm,通常平滑,仅生长在 WA上才显粗糙,彼此较紧密;瓶梗每轮 4-8 个或更多,8. 。一10(一12)× 2. 2-2. 8µm,瓶状,梗颈短;分生孢子呈现球形或近球形者的直径是 2. 7-3. 2µm,椭圆形或近椭圆形者,3, 0-3, 5×2. 0-3. Oµm,壁稍粗糙或粗糙;分生孢子链较疏松,近于圆柱状。
主模式:IMI 285533 (Frisvad et al. , 1990b; Pitt &. Samson, 1993)。
本种的帚状枝主要是双轮生,但也有三轮生者,抱梗茎和副枝的壁通常显著粗糙;分生抱子既有球形又有椭圆形者,其壁通常粗糙等特征较突出。
分布:除本种的定名人列出的 154 株分离物外,尚未见到其他报道。我国有辽宁沈阳市(C13244, Cl3245);山东泰山(C12493),甘肃天水市(Cl2348)。
基物:土壤。
三、培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圈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上述两种方法虽然都可以实现观察菌落特征的目的,但平板划线分离法不能对菌落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过程复杂,对平板的要求比较高,可参照以下步骤:
a、制备平板培养基将氯化钠蔗糖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并冷却至65,向氯化钠蔗糖琼脂培养基中加入克林霉素溶液3~5ml并混合均匀,然后取20ml混合均匀的培养基溶液倒入培养皿,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溶液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待培养基溶液凝固后即得平板培养基。
b、制备活性污泥混合液称取活性污泥土样15g,放入盛10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5~20min混合均匀,用一支1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制成活性污泥混合液。
c、培养基涂布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吸取0.2ml,滴在平板培养基表面的中央位置,用无菌玻璃涂棒将活性污泥混合液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使用范围
(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这类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培养效果好,所以常被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六、注意事项
1、菌种常规培养时间:细菌 1-2 天,酵母 3 天,霉菌 5-7 天,大型真菌 7-10 天。
2、试管斜面菌种请尽快转接,不建议长期存放。
3、初次使用时请按照本说明书推荐条件进行复活培养,如使用其它类型培养基或培养条件造成菌种不活等损失,我单位不负责任。
4、使用者应保证菌种的安全存储和操作,带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处理后丢弃。
5、菌种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杂菌污染或菌种生产性能下降,应及时和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联系或更换新的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