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于上呼吸道和肠道的暗雷——肺炎克雷伯菌
(2023-09-02 10:23:34)
标签:
知识教育研究动态 |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引起多种动物和人患病的条件性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它可以自然存在于健康个体的肠道和呼吸道中,具有健康免疫系统的人很少发生感染疾病。它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每年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感染和死亡,并在多重耐药性的扩散和传播中发挥潜在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由Carl Friedlander在1882年首次报道,其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肠杆菌科,是克雷伯氏菌属的重要成员。克雷伯菌属在植物、动物和人类等自然界环境中普遍存在,肺炎克雷伯氏菌在人宿主中有两个主要的定植渠道:上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内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以上叶较为多见。该菌属可以引发人类多种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血流感染等,尤以肺炎克雷伯菌报道较多且相关研究较为深入。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等微生态环境中,易在住院患者呼吸道和肠道定植,是导致各种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其耐药性呈逐年升高趋势,耐药表型复杂,耐药性可能与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如β-内酰胺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染色体突变导致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被膜形成、抗菌药物主动外排等机制有关。
肺炎克雷伯菌的危害
肺炎克雷伯菌可在全身各部位发生感染,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和全身衰竭的患者,这种细菌都与脑膜炎,腹膜炎,败血病和肺炎有关。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肺炎的人类呼吸系统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当细菌直接进入人体内时,通常会发生克雷伯菌感染。一旦它们进入体内并在免疫系统的防御中幸存下来,它们就会影响各种器官。疾病的症状通常取决于感染开始的位置。感染包括泌尿道、血液、脑部等。克雷伯菌的感染迹象和症状会随感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发病死亡率极高。
我国肺炎克雷伯菌是院内感染的第二大致病菌,占9.03%。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是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高发区,我国ICU病房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排第3位,在呼吸道、血和尿标本中检出率排第2位,关于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已有报道,尤其是在大的教学医院和ICU病房,随着β-内酰胺酶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促使多重耐药株迅速出现,国外曾报道一组因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导致死亡率高达40%。
如何预防
1、抗生素治疗
如果患者感染了非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通常会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
2、肠道微生物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有难度,因为大多数临床分离株均表现出对几种抗生素的抗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全身性传播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成熟的微生物群推动了不同免疫防御程序的发展,从而在上呼吸道和肠道限制肺炎克雷伯氏菌在这些生态位内的定植。
肠道免疫保护取决于拟杆菌、白细胞介素IL-36信号和巨噬细胞的发育。拟杆菌的这种作用需要其保守的共生定植因子的多糖利用位点。相反,在上呼吸道,变形菌门通过IL-17A增强免疫力,但是肺炎克雷伯氏菌通过包囊IL-17A来克服这些防御进而有效定植。
最终发现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宿主间传播主要发生在其肠道贮存器中,而产生共生定植因子的拟杆菌足以通过IL-36阻止宿主之间的传播。
3、保持个人卫生
住院病人或免疫力低下者需要非常注意,勤洗手;
在准备食物或食用食物之前洗手;
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洗手;
更换伤口敷料和绷带前后洗手;
在医院接触床头柜、床栏、门把手、遥控器和电话等表面后洗手。
尽早就医有助于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