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与风险控制措施!
(2023-08-19 09:35:28)
标签:
知识教育佛学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一、菌种简介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一般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4-0.5)μm×(0.5-2)μm,直或稍弯,多数菌体一端较大,似棒状,常呈V字型排列,有的呈丝状,偶尔可见双球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二、菌株来源
李斯特氏菌是1926年英国南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在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将其命名为李斯特氏菌。
三、菌种种类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以下七个菌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绵羊李斯特菌(Listeria iuanuii)、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威尔斯李斯特菌(Listeria welshimeri)、西尔李斯特菌(Listeria seeligeri)、格雷李斯特菌(Listeria grayi)、默里李斯特菌(Listeria murrayi)。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唯一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氏菌,为革兰阳性菌,属厚壁菌门。
四、细菌分型
根据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将单增李斯特氏菌分成13个血清型,分别是1/2a、1/2b、1/2c、3a、3b、3c、4a、4b、4ab、4c、4d、4e
和“7”13
个血清型。致病菌株的血清型一般为1/2b、1/2c、3a、3b、3c、4a、1/2a和4b,后两型尤多。该菌与多种革兰阳性菌有共同抗原,故血清学诊断无意义。
本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且本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有共同抗原,故血清学诊断无意义。
五、形态与染色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约为0.5μmх1.0-2.0μm,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常呈V字型排列,偶有球状、双球状,兼性厌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该菌有4根周毛和1根端毛,但周毛易脱落。
幼龄培养物为革兰氏阳性,陈旧培养物可转为革兰氏阴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
六、抵抗力
该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土壤、粪便、青储饲料和干草内能长期存活,对碱和盐抵抗力强,60-70经5-20min可杀死,70%酒精5min、2.5%石炭酸、2.5%氢氧化钠、2.5%福尔马林20min 可杀死此菌。该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
七、分布范围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该菌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
八、变异性
对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变异性尚未有确凿证据资料可以证实。
九、流行病学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十、风险控制措施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纯化及保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若发生磁珠管破损、磁珠掉落时,应立刻对所涉及的器物进行消毒处理,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意外事故处理办法章节规范”处置。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 XJK/CX37)要求进行操作,严格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的生物危害。
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菌株在上送过程中严格执行B类运输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