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弯曲菌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2023-06-09 15:23:16)
标签:
知识教育佛学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一、菌种简介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长1.5~5 μm,宽0.2~0.8 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无荚膜,不形成芽胞。微需氧菌,在含2.5%-5% O2或10% 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37-42。该菌抵抗力不强,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对低温敏感,室温下(20-23)很快死亡,在30以下不繁殖。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
二、菌株分类
空肠弯曲菌属于螺菌科,弯曲菌属,该属包括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大肠弯曲菌、海鸥弯曲菌、简明弯曲菌、痰液弯曲菌等,其中空肠弯曲菌包括空肠亚种和多氏亚种,胎儿弯曲菌包括胎儿亚种和性病亚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前者是人类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后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
三、形态特征
空肠弯曲菌为革薹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形态细长,呈弧形、S形及海鸥展翅状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长1.5-5μm,宽0.2-0.8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一端单鞭毛多见于胎儿亚种,两端单鞭毛多见于空肠弯曲菌,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
四、流行病学
空肠弯曲杆菌的感染范围广,是一种人畜共同感染的病原菌。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可经食物、饮水、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生蛤、调味品、汉堡包等,均可引起传染。
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在它们的生殖道或肠道有大量细菌,故可通过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饮水。健康人群带菌率约1.2%-3.0%。
(1)中毒食品多为肉与肉制品、鱼、牛奶、糕点等。
(2)中毒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
五、发病机制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生多种疾病,并且是一种食物源性病原菌,被认为是引起全世界人类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对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其致病因素包括粘附、侵袭、产生毒素和分子模拟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可以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空肠弯曲菌可以通过产生细胞紧张性肠毒素、细胞毒素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而致病。
六、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3-5天。
(2)开始症状为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初为恶臭水样便,随后转为血便或脓液便。发热约占56.3% -60% ,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个别可高热达40,伴有全身不适。
(3)细菌有时可通过肠黏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
七、治疗方法
(1)本菌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类不敏感。
(2)对症治疗。
八、预防措施
(1)与动物或生的动物制品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2)贮存动物性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防止生熟交叉污染。
(3)肉类食品要注意烹调方法,烧熟、煮透。牛奶要加热消毒后食用。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