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19-03-29 19:07:54)
标签:
2019年未央区区级课题资料 |
分类: 区级重点课题 |
附件3
西安市未央区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小学心理辅导 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 |
负责人 |
胡琳 |
所在单位 |
未央区文景小学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期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课题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度,主要依托心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研,筛选出学生在生活中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调研分析,总结问题类型,根据相应的问题类型,探索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模式为学生有效疏导心理郁结,并引导其获得自主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及校风。
二、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的产生。
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处理问题的知识及相关经验较为贫乏,在认识、理解、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甚至有些幼稚,因此较为欠缺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他们会模仿家长、老师的一些行为。如教师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拥有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通过模仿将这种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这将有利于他们处理将来可能会发生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困惑。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心理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主体、主题是多元化的,但主要是以班级为单元,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在此基础上, 加入个体体验、参与性,让每个学生投入其中, 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体验自己、感受他人。
心理主题班会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开发其心理潜能,
目前心理主题班会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例如:心灵对话、倾听的力量、角色互换、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课、“四环节”课堂模式(“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拓展延伸”)等组织形式。
心理主题班会并非只有通过单一的“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利用相对应的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寻求正确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及建立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解决诸如亲子沟通、同伴共处、师生互动这三大类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以此帮助部分班主任在心理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类别,高效选择相对应的主题班会模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从此类心理主题班会课堂中获得启示,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1、准备阶段:2019.1-2019.2
(1)对目前的小学生面临的几类心理问题类型做出调查、判别、分析,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学习梳理以往经验,对现有的儿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主题班会模式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进行借鉴,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课题假设,完成课题的整体设计。
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践中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9.11—2019.12
(1)通过前期修正、调整研究目标、方法等,针对实施阶段提出的几种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探索出相应的能够解决某类心理问题的主题班会教学模式。
(2)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同时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个案分析,提炼方法。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预期成果:
1、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
2、提高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预计初期成果和呈现方式:心理辅导记录,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预期中期成果和呈现方式:心理班会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案例反思等。
预期总结成果: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3、有培养学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