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19-03-29 19:07:54)
标签:

2019年未央区区级课题

资料

分类: 区级重点课题

附件3

西安市未央区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2019年2月15日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小学心理辅导

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

负责人

胡琳

所在单位

未央区文景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代小学生活泼喜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的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期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课题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度,主要依托心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研,筛选出学生在生活中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调研分析,总结问题类型,根据相应的问题类型,探索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模式为学生有效疏导心理郁结,并引导其获得自主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及校风。

      



二、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的产生。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当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他们并不能明确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此时,学校、教师如能够依托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进行及时引导、平等倾听、有效沟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不逃避、不恐惧,使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心,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处理问题的知识及相关经验较为贫乏,在认识、理解、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甚至有些幼稚,因此较为欠缺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他们会模仿家长、老师的一些行为。如教师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教会学生拥有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通过模仿将这种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这将有利于他们处理将来可能会发生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困惑。

     

 3、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的最初形成阶段,也是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主要面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多方位关系所带来的困惑和难题。如果产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和思考,未来将影响学生性格、情感、行为、心理等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心理主题班会的探索与开展,能够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帮助小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难,克服人际关系适应障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主题班会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根据学段德育目标,选择特定的主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传统意义上的主题班会教学模式有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校园情景剧等。

      



心理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主体、主题是多元化的,但主要是以班级为单元,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在此基础上,

加入个体体验、参与性,让每个学生投入其中, 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体验自己、感受他人。

      

心理主题班会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开发其心理潜能,



促进其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产生的合理性,使学生不要逃避心理问题的产生,更不要盲目地以不合理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模式的心理班会获得解决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其他心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如: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应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选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目前心理主题班会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例如:心灵对话、倾听的力量、角色互换、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课、“四环节”课堂模式(“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拓展延伸”)等组织形式。

      

心理主题班会并非只有通过单一的“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利用相对应的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寻求正确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及建立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解决诸如亲子沟通、同伴共处、师生互动这三大类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以此帮助部分班主任在心理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类别,高效选择相对应的主题班会模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从此类心理主题班会课堂中获得启示,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准备阶段:2019.1-2019.2

      

(1)对目前的小学生面临的几类心理问题类型做出调查、判别、分析,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学习梳理以往经验,对现有的儿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主题班会模式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进行借鉴,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课题假设,完成课题的整体设计。

      



 2、实施阶段:2019.3—2019.10

      (1)

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践中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

      (3)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作出评价,不断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进一步完善操作体系。

      

3、总结阶段2019.11—2019.12

    

(1)通过前期修正、调整研究目标、方法等,针对实施阶段提出的几种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探索出相应的能够解决某类心理问题的主题班会教学模式。

    

(2)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同时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个案分析,提炼方法。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预期成果:

      

1、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

      

2、提高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预计初期成果和呈现方式:心理辅导记录,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预期中期成果和呈现方式:心理班会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案例反思等。

      

预期总结成果: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3、有培养学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