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朵书房 |
部编教材删改《老王》一处或欠妥
杨绛《老王》一课,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值得品读,而最值得品鉴的就是杨绛先生所用的闲笔,很多老师都解读过开头“他蹬,我坐”一处赘笔之妙,还有“闲话”“闲聊”的深意,大家可以去参考大师们的品读,拍案叫绝!而我则想谈谈部编教材删改了原文一处的举措,实在欠妥。
原文: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改文: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愚以为这样的删改不妥之处在于:
1.部编教材删除了回民埋葬风俗那几句,而原文这几句恰好紧承前文描写老李对于老王的死语言冷漠,“早埋了”三字冰冷无情,同院老王的死在他心里连一点波澜都没引起。更可悲的是,他的话题很快转移到最感兴趣的回民埋葬风俗~缠很多尺崭新的白布,埋在沟里。这样的八卦才是谈资,至于埋在哪里那就不是关心的问题了。这一笔看似无用实则意味深长,每读于此,都有一种冰凉的感觉从心底浸过,人情竟然可以淡漠到如此。
然而遗憾的是,部编教材或许考虑学生不懂或许觉得多余竟然删除了,再教的时候还是感到少了点东西。
2.部编教材将“我没多问”加了一个字“再”,变成“我没再多问”,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还是觉得原文让人思考的空间更大。“没多问”,是没忍多问还是没敢多问还是没时间多问还是没精力多问?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杨绛当时的处境,会进一步解读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之艰,当时的人情之冷,而已经做得很好的杨绛尚如此叩问灵魂,更让我们感叹一代知识分子“反躬自问”的伟大品质。
之前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加字词,学生们填了很多,分析杨绛复杂的心理很到位,然而这一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他字词,我再三引导,勉强说了两个“没能”,“没忍”,可见,增虽一字,或限制了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吾乃一线教师,不具挑战权威之能,上述内容实属课堂拙感愚见,记下不为哗众,为同仁茶余饭后聊天谈地而已,只增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