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202235课题研究成果1(论文)
(2023-12-19 15:15:04)转思融情 以德育心
初闻“融课堂”,是于2021年暑期的八月份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培训活动。细听了融课堂建设指南中的主题以及内容,对于其中的含义以及中心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想法与见解。其实无论是“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还是“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其综合所述,离不开的二字便是教育。那么究竟何为教育呢?在我浅薄且不成熟的人生观中看来,教育实则就是天底下最为简单却又最难做好的一件事情。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几乎都在自己的一生中受过他人或社会层面的教育,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这是一个非常广而泛之的话题,我深知以自己的学识经验尚还不能对于“教育”进行过深的剖析与定义,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所拥有的也不过是在乡镇从事了几年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看来,“教育”与“爱”是紧密相通的,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间最大的联系便是——孩子。有爱的教育不一定就是好的教育,但倘若没有秉持对于教育的那份热爱,便一定不会成为高有成效的教育。就如多年前张艺谋导演的那部《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正是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教育职责以及对班上那些个孩子的关爱,才成就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针对这些个因素,以及今年“融课堂”建设的推进和落实,我想仅从我个人尚不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与见解之中,谈谈我在“融课堂”的教育教学背景下的两点感悟:
一、 学科整合 融德于思
二、达己成人 转思融情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要努力地去做到你心中希望的那个样子。”作为教师这份职业,在于很多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份能够“达己”亦可以“成人”的职业,其实并不然,我们或许可以对班级三四十或者更多的孩子针对每个人的学情、性格以及心理特点等一一掌握熟知,但对于自己的孩子,或许是身份的不同,总不能均衡看待问题。还记得在去年的开学初,我们班上来了这样的一个孩子,她样貌清秀,嘴巴伶俐,可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只要是一上课就开始小动作不停,小手总喜欢在桌肚里摸东西,被我批评过几次后,稍有好转,可这样不专注的学习方式还是每日都有发生,班级里做作业时,她永远是那个速度最慢也最理解不了题意的孩子,我尝试把她拉到办公室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讲题,可是哪怕你与她只有一公分的距离,她对于你的话就如同对牛弹琴一般,无论你问什么,她始终都保持着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样的学生让我倍感焦虑与无奈,于是我在一次作业辅导中,实在没忍住,就利用微信联系了孩子的妈妈,我说我想当面和她聊聊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的妈妈也很配合,在我挂断语音通话后不久便来到了我办公室。我一五一十地和孩子妈妈聊了她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在说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有些焦躁,孩子妈妈默不作声,等我说完后,她带着一丝无奈的语气和我说:老师,不瞒你说,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我在家也做了很多工作。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让她读书,复习昨天学习的内容,然后带着她预习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为了让她对学习感兴趣,也给她报了几个兴趣班,想着培养她做事情的专注性,送她学跳舞,写字这些她都很感兴趣,学的也很快,可是一旦到了学认字算数,她就怎么也听不进去……我默默地听了孩子妈妈说了很久,看着她无奈的眼神中泛起地一丝泪花,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我一直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只要开心就好,学什么是次要的,可是当老师告诉我,我家孩子画画时不肯好好涂色,上课喜欢插话时,我开始慌了,不经意间,家里各种涂色本,控笔描线本等堆在了家里的小桌上,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让女儿进行涂色,并告诉她要认真完成,在家里也会不断地跟她重复在幼儿园要遵守纪律,不可以讲话……而现在当我将目光投向此时站在我身旁的孩子妈妈时,我突然发现其实我们都是一类人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长为优秀的人,可是我们都不是圣人,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与普通。而当我作为老师在和孩子妈妈提及孩子的种种不是时,最为难受的应该是那个背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母亲吧。以母之心,理解他人之不易,教育,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工作与生活中进行思维的转换,真正的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与家长的内心,将班级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将自己变成你所期望的优秀教师的模样,那必然是一种达己又成人的过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源远流长,耐人寻味的艺术,在追求这门艺术真理的背后,我们教育行业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任重而道远的重任。“融课堂”的教育理念还有待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索和实践,但我们需要看清的是孩子的教育它远远不是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更像是那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经久不衰,火力十足,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我们教师则是坚固耐用的木材,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一路随行,排忧解难,慢慢磨耗着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无悔无怨,从而静待花开的声音,期盼着桃李满园的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