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名称
在“融课堂”背景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科整合育人策略的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低年级的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所以我想,作为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和引导者,在“融课堂”建设的推进下,我们应当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树立起良好的思想观念,将语文学科与道德法治学科之间的人文性与思想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和贯通,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融课堂”背景下训练学生情感的共鸣性,使学生的思维能进行有条理地发展,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及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
2、在“融课堂”背景下训练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从语文以及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整合过程中,感受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并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在“融课堂”背景下训练学生思维表达的完整性。通过借助音乐、视频、图片等优化课堂学习环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方面: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整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扩展能力,能做到乐于接受、大胆表述、产生共鸣。并让学生重视自身情感道德与行为规范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2.教师方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教师要让学科教学回归育人本质;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讲解员”,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路人”。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同时,深入研究学科整合的途径。
3、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思维的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结合学科之间的整合联系,培养学生在情感道德能力上的提高。真正确立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理念。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查找文献资料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目前教学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制定具体的工作策略。
(二)观察法。在平时教育教学的教研研究时进行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三)个案分析法。抓住几个典型的课堂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展示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行动研究法。自觉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按照“预诊(观察、调查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的步骤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
(五)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针对课题研究中探究和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经验和理论。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2年3月---2022年6月)
1、进行关于“融课堂”教育理论资料的准备,完成课题申报准备工作。
2、完成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提出本阶段的工作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及时上传过程性资料,包括问卷调查、调查报告、活动记录、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
3.阶段性总结,进行中期评估,完成中期报告并进行经验交流。
(三)总结阶段(2022年12月---2023年5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成果展示,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进行发展,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合作,领会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间的相互贯通性,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视野扩展。结合“融课堂”的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发挥自身认知作用,逐步养成自主思考、协同探究、交流分享的学习能力。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视野扩展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中要求学生所要完成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三维目标,体会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表达,而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结合“融课堂”中融德于情的实施策略,让学生自觉参与学科德育实践活动,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习得学科思维品质和素养,并体验大德、公德和私德的成长经验。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副组长:蔡荣平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