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分享|石头大玩家——陕西省学前教育李媛名师工作室第五十四期简报
标签:
教育 |
分类: 幼教资源 |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按:
自然材料即来自于大自然中的材料,如树叶、树枝、树皮、花瓣、果实、种子、泥沙等等,这些在成人眼里平时注意不到的东西却是孩子眼里的宝贝,构成了他们眼中五彩斑斓的世界。本次主持人推荐的活动案例选择了石头这一低结构自然材料,促进幼儿游戏探索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再加工、再创作,用自己的视野及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佩与热爱。
本文的特点还表现在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实施了观察和适时指导,让幼儿的游戏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
自然材料广泛而丰富,我们应结合地方资源有效加以开发和利用。陈鹤琴先生提倡“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一朵小花、一片叶子、一根树枝都是幼儿认识、探索和欣赏活动的天然凭借,通过本文的推荐,期待大家对有自然材料在游戏材料开发与应用方面有所启示。
《石头大玩家》案例
乐山市机关幼儿园
活动背景
这是发生在户外大区域——河畔野趣的故事,这里停泊着植物船,遍布着鹅卵石,与之相连的还有一片平坦的空地。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这里还投放了一系列辅助材料:种植材料——洒水壶、小铲子、小犁耙等;探索材料——放大镜等;基础工具——麻绳、竹竿、竹梯、椅子;以及在孩子们生成活动中增添的意图性材料。
在这样一个生态的、自然的、开放的环境里,最为普通和平常的鹅卵石,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探索:他们在石头地里打滚,在石头路上来回踩踏,听哗啦哗啦的声音,也在石头堆里玩“挖宝藏”,发现了红石头、黄石头、兔子石头、恐龙石头等奇形怪状的石头。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案例一、来之不易的石头拼图
找石头的游戏玩了两天,孩子们开始尝试着用石头来做游戏。萱萱和妍妍捡了几块石头,放在地上摆弄,萱萱说:“咦,我们用石头来拼一朵花吧。”妍妍提议要做一朵大大的花。萱萱接着说:“大大的花要有一个大花芯和漂亮的花瓣。”说完,两人开始找可以做花芯和花瓣的石头。
萱萱在鹅卵石堆里翻找了一会儿,找了几块石头都放弃了,最后,她找到一块大石头,用手使劲推了两下,石头没有移动,萱萱蹲在石头旁一动不动。我走过去问她:“萱萱,我看到你在搬这块石头,你需要用这块石头做点什么吗?”萱萱说:“我想把它搬过去做一个大大的‘花芯’。”我说:“哦,你们需要这个石头做‘花芯’。这个主意不错,我看到你用手推石头没有推动。”“对的,我搬不动它。”“那试试看旁边有东西可以帮你的忙吗?”我提示道。
萱萱抛到一边,拿来了几根竹竿,只见她把竹竿一头插到大石头下边,抓着另一头用力撬起来,大石头仍然纹丝不动。

萱萱没有气馁,又用脚踩,用全身的重量翘起石头,但还是没有成功。萱萱大喊:“谁来帮帮我呀!”这时,嘟嘟和小海两个男孩闻声而来,三人一起撬石头。嘟嘟和小海拿着竹竿撬,萱萱在下面用力搬,三人合力,大石头撬起一点了。萱萱看了看,又拿了几块石头垫在竹竿下面,加了个着力点。萱萱说:“我们一起使劲啊!”终于,三人合力把大石头撬起来了。我说:“哇!你们合作把大石头搬过来了。”萱萱说:“是呀,我们用竹竿撬过来的。”我说:“真不错!期待你们接下来的拼图哦!”
萱萱把大石头放在空地上,再在大石头上若干块小石子,拍手说:“哈哈,花芯做好了。”这时妍妍找来几块中等大小的石头,把它们摆在大石头周围,高兴地说:“我们的花朵拼好了!”萱萱说:“等一下!还有这个。”说完,萱萱又在每一个“花瓣”上摆上一颗小石子,大功告成!两人开心地笑了。
观察与分析
萱萱和妍妍商量好计划后,立刻实施计划,看得出她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意图性。当萱萱遇到困难时,我及时介入,以重构和复述的方式,引导萱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后续支持
我以回顾分享的方式把萱萱和朋友的发现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朋友开始了石头拼图的探索,他们用石头拼出了花朵、城堡、汽车……我观察着、支持着,孩子们的拼图故事还会怎样转变呢?
案例二、石头棋
1.单个垒高
孩子们继续用石头玩着拼图的游戏,这一天我注意到承承一个人蹲在地上拿着三块扁扁的石头,把它们铺在地上,然后把它们叠起来,一会儿又一个一个放下来,然后又叠起来。看来孩子们的游戏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拼图了。我描述着承承的动作:“哇,你把三块石头叠起来了!”我的关注引起了承承的注意,他抬头看着我说:“我还可以垒得更高!”说完又叠了两块石头上去,随着石头越垒越高,承承越来越兴奋,喊着:“我要找很多石头修一幢高楼。”承承的呼喊吸引了小喻加入。
小喻找来一块大大圆圆的石头,准备放在最顶上。承承拿着石头放在上面,看了看说:“不行,这个石头太大了!还是要找小一点的石头吧。”小喻在地上捡了一个小一点的圆石头:“这个行吗?”
承承拿着圆圆的小石头放在上面说:“还是不行,这个太圆了,等会上面就放不稳其他的石头了。我们需要扁扁的石头头。”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当他们又放上两块石头之后,石头楼开始有一点摇晃,承承看了看,把放在上面的大石头换到了下面,再把小一点的石头垒在上面,这下石头楼稳住了!承承继续垒石头,按照刚才的方法,大一点的石头放下面,小一点的放上面,最后他们成功地盖了八层石头楼。观察与分析当承承一直处于无意识的反复重叠三块石头的状态下,我的主动关注引发了承承向更高水平挑战。承承在观察和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垒高石头保持平衡的技巧:使用扁平的石头,由下往上越来越小,同时在和小喻合作的过程中把经验分享给了小喻。
后续支持
回顾时,我保留了承承和小喻的楼房,请承承把搭房子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待更多的孩子有所发现。
2.围合垒高
有了这样的突破,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搭建呢?是继续拼图,还是垒高?
第二天,计划时间,承承对小喻说:“我们来搭个石头城堡吧!”梓梣听到了说:“我们一起吧,我也想搭城堡。”就这样三人搭建小组形成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三个孩子很快地捡了几块扁平的石头,一块石头垒一块石地搭建。垒了几组后,承承把它们围在一起,城堡的围墙就初步形成了!
当垒到第三层时,会有石头不停地掉下来,孩子们耐心地一个一个地调整,但由于围成圈每一组都挨在一起,垒的时候势必要碰到其他的石头,一个碰一个,一排都会掉下来。正在承承抓耳挠腮烦躁时,我说:“别着急,我们仔细看一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他低头观察思考着。梓梣说:“是不是石头太大了,它会垮下来?”我关注着三个孩子的讨论。他们比较着石头的大小,确认不是石头大小的因素。于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向,承承拿起石头垒上去,左右挪一梛,最后放到了两块石头中间,这个位置的石头不容易往下掉,原来要把石头放在两块石头的中间。“我们就这样搭,这样子最稳了!”承承高兴的呼喊起来,梓梣和小喻也认同。于是,三人很快地改变了搭建的方式,重新把石头一层一层错着垒。最后垒出了四层围墙。
观察与分析
承承和朋友三人合作在垒高的基础上探索——石头围合搭建。过程并不顺利,因为石头材料搭建的结构和稳定不是很好,但他没有放弃,调整石块: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探索出了让石头围合的结构稳定的搭建方式。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围绕石头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由孩子的兴趣自然生成的,在活动中教师以关注并鼓励幼儿实现游戏意图,以及时的梳理帮助幼儿找准问题,以持续跟进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对石头的大小、形状、轻重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以石头作为主材、借助环境中多种辅材,在探究中发现和创造多样的玩法,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解决着游戏中产生的新问题,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普通的石头发挥出了大大的教育价值。
故事由此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孩子们还在持续搭建着迷宫,迷宫的玩法越来越复杂,有了障碍、有了路标、有了比赛,甚至发展出了迷宫幼儿园。此时的石头变成了路上的标识、孩子手里的书包、老师坐着的椅子......石头不再是孩子探索的主要材料而是游戏中的象征性游戏材料,教师又该如何继续支持孩子们的探究呢?
1.持续深入地观察和关注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学习
石头迷宫游戏的后续会走向何方?是越来越复杂的迷宫设计,还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卷入,还是衍生出更多的游戏情节,也许还可能会由迷宫走向城市、街道......无论迷宫走向何方,教师的第一要素是观察,了解孩子想要把迷宫变成什么,孩子还会用石头支持着自己的游戏做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如何思考,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进行探究都值得持续关注。
2.灵活策略,支持幼儿延伸游戏意图
当孩子想把迷宫游戏变大,以分享和回顾的方式帮助幼儿找到更多的玩伴;当孩子想把迷宫变得复杂,以图片、视频、家园共育唤起幼儿已有经验,提供纸笔支持孩子设计;当孩子想第二天继续头一天的迷宫游戏,以作品保留方法给予幼儿持续游戏的机会.....持续深入的游戏中,还会有不同的困难,而教师将以适当的即时或延时支持助推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还会因孩子的好奇产生许多奇妙的构想,此时追随孩子的兴趣,退位、观察、适时适当的支持,才能让孩子在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开展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的通知》,李媛名师工作室也将总结推广各地幼儿园教育改革经验成果,希望在分享交流中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与进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案例来源:乐山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