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课堂新形态

分类: 培训 |
素养导向的课堂新形态
— 李松林 —
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成都访学研修活动
2023.7.11
李松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和全国教学论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学论与中小学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部级课题2项和省级课题多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主持人谭京介绍授课专家
引言
如何化知识为素养
课堂作为:知识 - 素养
普遍问题:有知识而缺乏力量;有知识而缺乏美德;有知识而缺乏素养。
根本原因:较少学到知识的里面去;缺少学到自己的心里去;缺少学到现实世界去。
中心问题:如何化知识为素养?如何通过知识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将知识学到知识的里面去,学到自己的心里去,学到现实的世界去?
在知识和素养之间有一段路,如何打通知识向素养的通道
一、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
基本依据:实践参与是核心素养生长的根本途径!
从课堂活动到实践活动
怎样把实践活动落实到课堂当中
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
基本依据:问题情境是核心素养生长的基本战场。
操作方法:习题式--课题式 -- 项目式
第一种创造问题情境的方法是:习题式
第二种是课题式
第二种强调深度思考,而不强调应用开发。
第三种是项目式
第三种和第二种看起来差不多,但是第三种强调了深度思考,还重视了应用开发,最后还形成了作品。
怎样区分这三种问题情境。在习题式问题情境下,学生是解题手;在课题式问题情境下,学生变成了“科学家”;在项目式问题情境下,学生变成了“设计师”。
让学生既是解题手,又是“科学家”,还能是“设计师”。
三、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学习!
强调实践参与,强调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学习。
基本依据:浅层理解的知识没有多少力量,浅层理解的知识没有多少美德,浅层理解的知识没有多少核心素养!
在一节课让学生达到深度理解:
1.切身体验(体之以身,赋之以行)
2. 高阶思维
操作路径:由表及里
里面的知识是哪些知识?
1.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乘法的产生;极限思想的来源;“化学健”这个命名的来源;鲁迅明明写的是祥林嫂,为什么把课文的题目写成是“祝福”。
2.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散文的本质;乘法的本质;温度计设计的实质;孙悟空的心和形象不断变化的实质.......
3.学科的方法与思想:每个学科都蕴含着人类解决问题的大智慧。
思想方法乃是学科的精髓与灵魂。
4.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前后知识的关系;左右知识的关系;上下知识的关系等
5.知识的作用与背后的价值观:
这五个方面不是每节课都要灌输给学生,一节课能渗透1-3个,课堂就会有营养了。
让学生在整体建构中学习!
人的素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
基本依据:整体生长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样态。
实践尝试:大单元教学;群文联读;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STEAM;主题整合教学;学科综合实践;任务群教学。
基本模式:整合性教学
如何把“三点一式”运用到教学中
操作方式:核心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核心问题——子问题群——活动序列
案例:现代小诗创作
核心目标-核心知识: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根据情感营构物象
核心知识-核心问题:以校园为背景,如何在毕业之际为同学赠别一首现代小诗
核心问题-子问题群:要表达什么毕业离别之情-如何营构恰切的物象-如何让物象更加丰富-如何让物象更加新颖独特
子问题群-活动序列:确定情感-选择物象-丰富物象-重构物象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以核心追求整合。一节课怎样把知识融合一体,就是要以核心进行整合。
核心目标、核心知识、核心问题,这三个核心问题
化知识为素养。
以活动促发展。活动设计好了,学生素养就能培养出来了。
总结
记住四个基本命题:
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学习
让学生在整体建构中学习
学习收获:李教授的课堂风趣幽默,逻辑性强,四个命题紧紧相扣,层层深入。教授讲课时候,时刻关注听课者的情绪与状态,随时提问,随时朗读,让所有听课者从始至终都浸润在课堂中。虽然就是简单的四句话,但是每个点都值得我们去结合教学、结合课堂深入反思。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实践参与、问题情境、深度理解、整体建构中学习,理论结合实践落实到课堂才能让学生将知识学到知识的里面去,学到自己的心里去,学到现实的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