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好我们的教育故事

(2023-05-10 17:03:58)
标签:

教育

讲好我们的教育故事

辍学现象在当今时代的大城市可能少见,但在农村学校仍很严重,原因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学校老师的原因。我在这里不探讨辍学的原因,而是要劝导老师们学会研究教育故事。

为此,先探讨一下“隐性辍学”。“隐性辍学”在大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很普遍。什么是“隐性辍学”?就是学生在学校教室里,而心却在学校外,其具体表现就是厌学。这在当今的中小学是随处可见的一种负面现象。辍学之所以要隐性,是因为今天的《义务教育法》强迫要求适龄儿童要到学校读书,不能“隐于野”“隐于市”。因此,那些不想读书又不想给家长添堵的少年儿童只好无奈地“隐于堂”了。

随着学龄的增长,这种“隐于堂”的现象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在中学显得较为严重。“读书”与“厌学”本来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就是枯燥的课堂与沉重的学业负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病毒”,在许许多多的校园里扩散,成为侵蚀学生人格、耗散教育资源的罪魁。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于每个学生的期望都是殷切的;我们还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五彩的梦想;我们更知道,所有的老师都想举毕生之力托起每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成为明天的太阳。在这些美好愿望的交汇处,谁都希望有一架可以通天的梯。

可是梯在哪里?许许多多的老师在质询、探索、实验、反思……就是在这些不间断的寻觅里,教育大家们找到了一个载体——教育故事。

老师要进入专业化发展层面,这已经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老师不能不讲教育故事,不仅是“讲”,而是要研究教育故事。因为,教育故事与“乐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因为这样,它才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岂能不知?然而,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疏远了教育故事,使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机。

我们的校园里是有故事的,我们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故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储存”和“生产”这些草根性的故事,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表现行为,不断地把这些草根故事进行采集、整合、开发,利用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学生的价值观缺失问题、有意识偏差问题、有厌学问题、有言行幼稚问题……。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去“扶正”或纠错,而学生又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将教育目的融于故事中,用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故事来调节师生间的“不协调”,我们的教育目的就容易达到,课堂就活跃有生气了,学生就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教育故事,并非要偏离主题,而是要通过简短有趣的故事调侃,调节厌学的情绪。不但不会影响课堂主题,还可以挽回教育资源的流失。

在班会中播撒教育故事,更是班会的主旨,达到教育目的。

在课外宣讲教育故事,其育人效果远大于直接说教。

我们研究教育故事,不仅要研究古代的、名人的故事,更要研究典型的、身边的故事,因为学生感受最真切、最深。

擅长研究故事的人,往往是年长者和远行者。年长者丈量了时间,远行者丈量了空间。他们是时间和空间的见证人,也就是故事的持有者。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老师,就应当成为这样的人。

                                      2016年2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