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课题研究要少点功利性
(2022-05-18 07:37:49)
标签:
教育 |
做课题研究要少点功利性
课题研究是当前各种专业技术行业中的必修课业。虽然课题研究成果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身专业发展的捷径,是成名之路。
当下在教育界,只要有职务晋升机会的老师,要么申报主持课题,要么参与别人申报的课题研究,大多数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职务晋升的需要。很明确,如果职务晋升不需要课题成果的话,他(她)们是不会做课题研究的,甚至问都不会问。所以,现在有些人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
老师带着功利性参与课题研究,站在个人利益发展的角度看,我不能说不对。但站在个人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地说不对。因为,专业发展的重心词是“专业”,而利益发展的重心词是“利益”,它们的目的不一样,为不同的目的而发展。在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一下教师职业究竟是为“利益”而发展或者是为“专业”而发展?这是两种价值观,必然产生两种态度、两种行为。
为“利益”而发展,是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换句话说“为生存”而选择了“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种人的观念没有不对,只是他(她)们的追求层次太低了。
为“专业”而发展,是把“教师”当成一种事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人身价值追求的“航标”,其价值取向的意义远高于前者。这样的教师是有梦想的,追寻的是教育幸福。这是马斯洛理论中高层次需要的追求。
作为一名刚当教师的人,一般没有这样的认识,价值取向是模糊的。但是,时间久了,对教师职业和教育行业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价值取向应该有明确的判断。如果只想随校长的安排叫我干啥就干啥,一年复一年,只要别扣我工资就行,直到退休。这样的教师肯定没有职业追求,把“教师”当成挣工资的职业,退休时,你问他(她)感想如何?他(她)有且只有两个字“没啥”。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职业幸福的。
作为教师,不能说校长叫你干啥你就干啥,就像“癞蛤蟆戳一下跳一下”。而应该在校长安排干啥的事之外,还有很多事是校长不能安排的,也不可能安排。比如,课外读什么书?教材钻研到什么程度?课备到什么精细度?课堂教学方法什么最好?研究什么课题?班会的主题选什么?······,这些,校长能安排吗?一名教师能否有作为,恰好就在于能把校长不能安排的正当事干好。名师之所以成名,就在于身在“三界”中跳出“三界”外,身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
当今,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这是一种政府强制行为,就是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然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什么我们不借助这条路径沿着这条路走好呢?我们没有理由。功利性课题研究,只是让部分教师初步懂得了如何做课题研究,而不可能掌握课题研究的要义,也不可能做出有价值、有品位的课题成果,更不可能对专业发展有什么成长。
教育幸福是蕴藏在教育成果中的,教育幸福产生在教育兴趣之后,教育兴趣又产生在教育成果之后。当你有一点努力,取得一点成就,得到了一点回报之后,兴趣就有了,之后,就是乐趣。当乐趣盎然时,你还觉得教育乏味吗?不会,随之的过程中你享受的就是教育幸福。
把课题研究当成乐趣来做,当成追求来做,就大大丰富了你的教育成果,你的人生幸福就乐在其中。
不信,你们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