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华应龙《分数的认识》听课心得
(2022-03-30 22:59:25)分类: 心得体会 |
特级教师华应龙《分数的认识》听课心得
在纪校长的带领下,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起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分数的认识》一课,其新颖的构思,大气的设计,大胆的探索,引起了我的思考。数学课堂,该给学生呈递什么样的力量?事实上,他的课堂也许会“颠覆”了日常一节数学课赋予学生该有的价值的“判断”---那就是在理性思考中,彰显出数学教学的学科特质。我觉得他的课堂呈现三大亮点:
一、情景创设,是激趣,更是触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每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操作,都通过大脑的复杂运动,才能对眼前的事实、现象、规则等形成感知和意识,大脑再将感知的材料进行比较、解释、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操作,才能将事物的属性、特征等概括起来,产生对事物的理解和领会。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无疑给复杂的脑力活动提供了这个准备过程、加速过程。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不难发现,华老师巧妙地由“长度单位”引出“分数单位”,由量床长用整数2表示,渐次引出1/2,1/4,1/8……这些分数单位的产生,源于实际的需要。
二、密位引入,是比较,更是强化
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特别强调单位“1”,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他淡化“单位‘1’”的说法,没有像我们熟悉的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处理“单位‘1’”,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正如他对中学教师和大学学者进行访谈,中学老师和大学学者在表达分数意义时,都没有说“单位‘1’”,而是采用整体这样的说法。本节课中,“单位“教学,一以贯之。
怀特海认为:“数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相关模式的最显著的实例”。单位,作为度量中规定的标准量。如何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份量?怎样的题目可以承载?显然,华老师冥思苦想过。也许较之于知识、技能(单位“1”的认识、如何去判断等等),华老师更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学习策略的引导(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遇到陌生的题材,学会真正思考,充分感受单位的价值)。密位的引入,不仅是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更是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行探索,细细玩味,他将身边的教育资源敏锐地予以捕捉,放大、外化,在课堂中加以传递,而此时,有谁怀疑学生不是在静心悟“道”呢。
三、实践操作,是深化,更是丰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实际操作,数学知识才能“内化”为儿童头脑里的智力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丰盈的思维方法模型。
通过操作练习,学生感触深刻。有的说:分数多变,每题分数不可能是一样的。有的说:整体不一样,分数就不同了。还有的认为,即使分数一样,但圈出的个数不一定相同。华老师启发说:别人意见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不一定是错的!看得出,华老师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更多的是信心和期待,也是随时都能预约的希望!
值得指出的是,层次清晰的练习,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对单位和分数意义进行了充分的再认识。从简单的图形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到“9个月饼”为一个整体,理解平均分3份后分数单位的变化,由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辨证地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到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1”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大小也不相同。而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单位的实际意义。这些练习不仅是对单位的深化,更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著名数学家M·克莱因曾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在全课总结环节,师生一起交流,发现了分数其实质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而华老师推荐的“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一语又道破了天机!单位,真的让分数更好玩!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以为华老师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坚守儿童基点,始终围绕数学课的学科特质组织教学。从课始巧妙地创设情景,到新课展开环节学习素材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到操作练习的精心策划,他让学生真正享受数学美妙而又丰硕的思维之旅。由此,学生在本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其实质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而是拥有一种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会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辨精神,其内蕴的价值是无形的,也自然是数学赋予学生最好的课堂价值所在。课堂教学往那个方向去,自然也就是向着数学本质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