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寻路人
(2022-10-04 16:19:31)
标签:
工作室教育 |
分类: 信息技术教研基地 |
勇做寻路人
9月23日,教研基地的小伙伴们再次齐聚,在方少芹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人文情怀涵养的中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课题开题会,期间王爱胜老师、余晓春院长等五位专家在云端为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人文情怀涵养的中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是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揭阳市区域内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揭阳的人工智能教学基础非常薄弱,全市只有个别教师能够胜任人工智能教学工作。为了让揭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胜任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教研基地全体成员在方少芹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人工智能教学的研究。借此研究过程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策略,让基地的伙伴们回到各自所在“区域”以点带面,更好的推广人工智能教学。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将的强将,而是探索实现人工智能教学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落到实处,丰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当学生接触到人工智能的时候,能知道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其底层技术是什么。而像我们玉湖中学这样的山区边远学校,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到人工智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学习。
其次,教师应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创设情境式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学科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创中学。在过去几年的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教学经验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用项目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可以体会到成就感,迫不及待地想要向更高阶段尝试。但项目式学习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也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于是在2021年开始,我采用了“学案+项目”的教学模式,学案里有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而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学案里的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应用。
总之,人工智能的教学我还是个小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触人工智能、学习人工智能,做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