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回顾
(2019-12-18 09:38:12)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回顾
1.早期种子阶段(1946~1981年)
二战后,美国研发集团(ARDC)成立,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形式的出现。ARDC的创办目的在于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退伍军人开办的企业,第一个成功案例是1957年对数字设备集团(DEC)7万美元的投资。通过1968年DEC的首发上市变成了3.55 亿美元,投资回报率500倍,年均回报101%。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首家帮助小企业融资管理的私营投资公司(SBIC)应运而生,获得美国小企业局(SBA)颁发的营业牌照。在美国政府推动下,SBIC发展迅速,缓解了长期资本无法进入小型实体企业的局面。20世纪六七+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开始集中出现在电子、医学、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为主要组织形式。职业投资人作为普通合伙人投入小部分资金,其他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投入大部分资金,有限合伙人每年支付1%~2%的管理费,并根据投资收益,分配普通合伙人20%利润额的管理绩效。这种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和分配结构沿用至今。风险资本对美国80年代科技公司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前期青铜年代(1982~1993年)
20世纪80年代与杠杆收购紧密相关。最早出现的杠杆收购是1955年Malcolm McLean 的McLean产业集闭购买水手汽船集团的交易。当时McLean产业集团向银行借款4 200万美元,通过发行优先股募集了700万美元。交易完成时,水手汽船集团的2000万美元现金和资产用于清偿美元贷款债务,随后新的公司董事会表决向McLean产业集团分红2500万美元。效仿McLean产业集团的投资策略、利用上市投资公司平台收购一揽子价值资产成为20世纪60年代投资新趋势,代表人物有沃伦。巴菲特( 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我们今天所说的杠杆收购是以Jerome Kohlberg, Jr. 、Henry Kravis、 George Roberts 为代表的公司金融家们在70年代后半期所开拓的,他们专注于收购二战后成立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或面临家业传承问题或因太小而无法上市,或不愿卖给竞争对手而面临股权退出的难题。1976年,KKR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成立,杠杆收购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杠杆收购的兴起受益于三大法案:
(1)1977年卡特税制计划的失败,减小了对资本利得的歧视政策,因为差异税率制度,私募股权投资者普遍应用杠杆减少税负;
(2)1978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修改条例推出,允许企业年金投资到私募股权,投资者积极购买高息债券和垃圾债券;
(3)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颁布,资本利得税最高税率从28%降低到20%,使得高风险投资更具吸引力。1983~1984年的股票牛市造就了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获利退出,公众首次意识到私募股权资本对主流市场的影响。从1980年投资者的24 亿美元资本认购到1989年的219亿美元资本认购,借助杠杆并购的影响力,私募股权投资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
3. 中期白银年代(1992~2003年)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私募股权投资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体现在风险资本和并购资本领域同时出现了众多数十亿美元资本规模以上的投资机构。从1992年投资者的208亿美元资本认购到2000年的3 057亿美元资本认购,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所有其他投资资产类别。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股指暴跌,重创整个风险资本市场,投资机构被迫冲销大笔坏账投资,众多基金亏本严重。风险投资者开始:想方设法减少认购承诺或者在二级市场低价转卖认购承诺。同时,并购资本市场遭挫,大型基金重仓投资的电信通讯业在2001年资不抵债,纷纷宣告进入破产保护。由于众多投资者抛售手中私募股权投资资产,形成了交投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量从认购承诺额的2%增长到5%。
4.后期黄金年代(2003~2008年)
经过将近三年的休整和对投资损失的消化之后,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在2003年重振旗鼓,低利率、宽松的借贷标准和上市公司法律的变更奠定其繁荣的基础。其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数量的并购交易,基金认购和投资活动空前活跃,主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借机扩张。私募股权资本与公开市场的结合吸引了投资者视线,2006年KKR旗下投资基金在纽约泛欧证交所首发上市,2007年黑石集团旗下的管理公司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4 年至2007年,也是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的发展成熟时期,市场从最初提供有限的流动性,使得资产不得不折价转售,发展到后来的流动性显着提高,溢价买卖资产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利用二级市场平衡其私募股权资产组合。
信息来源:小貔貅信托https://www.pixiu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