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要用诗家语(1)
(2020-06-17 21:24:04)
标签:
诗词文化 |
写诗要用诗家语
文/雪岭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家语”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所谓“诗家语”,即“诗性语言”,是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的诗语。诗的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魅力的文学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在表达的形式上有其独特的诗性和音乐性。
最早提出“诗家语”概念的是宋人王安石。据《诗人玉屑》卷六载: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奏赋”,增加了动作,赋予了形象,是诗词的修辞手法,是“诗家语”。而“日斜奏罢长杨赋”,平铺直叙、过于直露,不是“诗家语”,而是散文的修辞方法。诗与散文在语言上有层次之分。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因此要求用特殊的语法方式来表达。明人苏伯蘅说:“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诗是抒情的文学,音乐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求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家语”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音乐性的限制。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清人吴乔在《答万季埜诗问》中论诗与散文之别,说:“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吴乔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诗家语的内在涵义,既包含诗词的语法特点;也涵容意象的表达技巧;还兼有与它种文学语言的区别。
诗家语的特征
诗家语具有用语形象;含蓄婉转;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声律协美等特征。运用诗家语创作诗词,旨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使得诗词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独特的诗性和音乐性。
一.用语形象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含蓄婉转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后所作,通篇运用比喻,表达了亡国之后无奈、怨恨的心情。上片“林花”比喻自己,哀伤亡国如花之谢落快速而又无可奈何,“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社会政治的风雨,暗指亡国的原因。下片“胭脂”本指美人,此处比喻当年“留人醉”的君王生活,但是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长恨水长东”,怨恨水只向东流而不西归,比喻责恨自己亡国不能复国。词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发泄内心的痛苦,故而借助比喻委婉地表情达意。这种诗家语由于用了比喻,而且是借喻,诗中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比喻义,而诗的真正含义不在喻体而在本体,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