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的形成及定型过程

(2020-05-31 17:26:09)

格律诗的形成及定型过程

文/雪岭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是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而形成的。三国时魏人李登作《声类》,收字11520个,以宫、商、角、徵、羽分韵,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说法,已经注意声调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颙作《四声切韵》,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历仕宋、齐、梁三朝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沈约,著《四声谱》,倡导声律理论。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不过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存在分歧

 

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形成,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对格律诗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公元483493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这个称谓源出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要求格律对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 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著有《四声谱》,倡导声律理论。他认为历代文学,文体上虽有发展进步,声律上却未睹其秘;名篇佳作,多为自然天成,虽与音律暗合,实不知其所以然。沈约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还有必须要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作为对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遵循四声,避免八病,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在。

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既受佛学东渐,印度梵文佛经的影响,同时又受我国声韵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独立,文章骈俪化,诗歌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代需要和必然产物 永明体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言新体诗,从而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不同,并且与汉魏时平整的五言古诗也不尽相同,故又称新体诗对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发展繁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自永明以后,诗人纷纷进行新体诗的创作,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这种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诗体。齐梁间五律已趋完备,七律则发生较迟,不过到了隋朝时也初步告成。

永明体的声律规则,经过梁陈后百年间的实践,基本构成了定型的诗律格式,是唐代格律诗的先驱但那个阶段只解决了一联两句之间的声韵调配问题,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律联间的声韵如何组合排列,却仍不明确。直到初唐,又经过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的总结和实践,才以两个律联之间粘对规则的确立而获得圆满解决:一联内平仄相对,两联间平仄相粘,时而交叉,时而平行;音韵优美,节奏分明,形式整齐,回环不绝至此,最终发展并定型为近体格律诗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 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

唐初以来诗歌声律化及讲究骈对的趋向日益发展律诗的最后成型是在初唐。初唐四杰创作了很多律诗,在促进律诗的成长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与四杰差不多同时的杜审言,对律诗的形成与发展亦很有贡献。不过律诗的完全成熟,却是成于沈佺期及宋之问之手。沈、宋在以沈约、谢眺等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从消极的“回忌声病”发展到悟出积极的平仄规律,又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沈、宋的诗,讲究音韵对仗,力求形式工致,格律相当完整。中唐独孤及《皇甫公集序》说:至沈詹事沈佺期、宋考功宋之问,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元稹更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宋以前,四杰中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律诗,前后失粘的还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如沈佺期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夜宿七盘岭》,宋之问的《麟趾殿侍宴应制》、《陆浑山庄》等;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宋之问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三阳宫石漴侍宴应制》等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自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483493)至唐初的沈宋律诗的形成和定型大约经历了200多年。据此可以看出,一种新的诗体的形成并定型不可能短时间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