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组合
(2020-05-30 15:13:02)
标签:
诗词文化 |
诗歌的意象组合
文/雪岭
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让读者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从而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意象组合首先要将单纯意象与复合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诗句,进而将这些诗句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首诗,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思意绪,同时为读者提供“第二度创造”的契机。意象组合的目的是为了架构诗的艺术空间,因此必须遵循诗的艺术结构的一些规律和原则。下面我们试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为例进行分析。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尽量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意的象,而舍弃那些不符合自己意的象。例如《天净沙·秋思》,作者使用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是由下及上的排列;第二组意象:“小桥”、“流水”、“人家”,是由近由远的排列;第三组意象:“古道”、“西风”、“瘦马”,是从远方而到眼前的排列,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短短28个字,就精妙绝伦地描绘出了一幅苍茫萧杀的深秋夕照图,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旅客的孤寂愁苦之情,真实地影映出当时的时代气氛,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哀伤,是对当时文人精神家园失落的最高表现。
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组合以意为主。同样,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也应当以意为主。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意象组合的方式
一 、并列式意象组合
同一空间或同一逻辑起点两个以上意象的平行组合 , 意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也无递进关系 , 若干个别意象只是作为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景点。从形式上可分为:
(一)本句并列:杜牧的 《 江南春》 “ 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 四个意象并列 , 组合成一幅江南水乡图。写出了江南水乡和人情之美的特色。
(二)对句并列: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写西北边塞风光。诗人精心选择了最能反映边塞风光特征的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 加上两个描写性词语 “直 ”、“圆” 并列组合在一起 , 便获得了鲜明的视觉效果。“圆”字写出了边塞大漠的空旷, 因近地平线 , 故觉落日圆而大。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 ”。
(四)全诗并列: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此诗中所表现的是自己的一次旅途感受,在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船枫桥, 由于旅情客愁而辗转难眠 ,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格外清晰地传到了他的耳畔。 在表现周围的环境时,诗人精心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最能体现秋天和夜晚景色的典型意象, 然后把它们并列组合起来, 有效地表达出自己四周的环境, 以及它在诗人心头引起的反应, 构成一种表现旅情客愁的氛围。此诗的“夜半钟声”,这一关键意象犹如画龙点睛, 因为钟声唯有夜半才传得更远, 听得更切, 而对于满怀客愁的游子来说, 也正是这传得更远、听得更切的夜半钟声才能衬托出旅途寂寞与客愁难禁。这首诗如果缺少了这一关键意象 , 便会失去灵魂。然而如果没有前面几个典型意象的烘托, “夜半钟声” 这一关键意象也就不会显得如此情韵悠远了。可见 , 这首诗的意象是凝炼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体, 它没有旁枝杂叶的细节铺陈, 而又显得意蕴丰富笔墨浓酣。《枫桥夜泊》正是通过系列意象并列的手法 , 创造出一幅意蕴深远的江南客愁图 。
二 、 对比式意象组合
通过两组高度提炼的典型意象组合, 或互为对立, 或互相映衬, 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具体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两种场面对比:把语义上、情感上相互对立或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构成强烈的艺术对立统一的效果。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它在广阔的幅度上对边地战争生活高度提炼和概括 , 不仅突出了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 , 讽刺边地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 造成战争失败, 使广大士兵遭受极大的牺牲和痛苦,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立意象的组合,描绘了军中苦乐不均、将帅生活腐化。 发人深省 ,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两种处境对比: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识, 随后一同游 梁宋 ,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 , 李白赴江东,杜甫去长安。天宝五年春 , 杜甫在长安写作了怀念李白《春日忆李白》诗, 前四句赞扬李白的诗才,后四句表达对李白的深切怀念, 其中两句尤为精警, 为后世传诵:“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渭北即渭水之北 , 泛指长安一带 , 杜甫所处地。江东指长江下游的江南, 当时李白正流寓苏州、扬州、金陵、会稽等地。 当时杜甫处境比较安定 , 生活也比较快意 , 故以“春天树”自况,李白在漂泊之中, 处境不佳 , 故以“日暮云”比喻 。 两句抓住两地景物特征 , 不用一动词 , 由名词性意象组合而成 , 抒发了对李白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 两种情景对比: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 , 白首卧松云。”“红颜”与“白首”分别表示孟浩然的青壮年和晚年两个时期 “轩冕”指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 表示仕途; “松云”指山林松风白云, 表示隐居。“弃”和“卧”字便把孟浩然弃富贵如敝履的高风亮节和寄情山水的林泉高致, 十分传神地勾勒出来了, 两者互为对比, 相得益彰, 突出了孟浩然风流自赏、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抒发了作者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四)两种色彩对比: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 卢纶是“大十才子 ”中成就较高的两位诗人 , 两人又是表兄弟, 关系至密可知。 俞陛 云《诗境浅说》谓此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 , 后言相逢之喜 ”。 这两句为颔联, 以“黄叶树 ” 比喻人之衰老 , 并与“白头人”形成 鲜明的色彩对比 , 烘托出衰老的凄凉。谢棒《四溟诗话》 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 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 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 灯下白头人 ’ 三诗同一机抒 , 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 无限凄感, 见于言表。” 之后马戴也有 “落叶他乡树 , 寒灯独夜人” 之句(《灞上秋居》)。 司空曙此联多了“雨中”、“灯下”两层氛围 , 更增添了凄凉孤独感,全联由名词性意象组合而成 , 无一 动词连缀 , 更富艺术张力,色彩对比鲜明, 起到了相互映衬的视觉效果,故以“为优”。
三 、 通感式意象组合
通感 , 指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通感意象组合, 即五种不同感觉 意象互为沟通转化。韩愈《听颖师弹琴》是通感式意象组合的成功范例, 听觉意象琴声转化为视觉意象:“勇士赴战场” ——表现琴声的昂扬激越、刚劲雄健;“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状琴声的起伏回荡、轻柔宛转。而“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 , 钱钟书先生指出 “这两句可以和 ‘上如抗 , 下如坠 , 印证 , 也许不但指听觉通于视觉 , 而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 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 。
在古代诗人中最擅长通感意象组合者当推李贺。《天上谣 》“ 银浦流云学水声”,视觉意象“银河”、“流 ” 转化为听觉意象“水声 ”。《马诗》其四:“此马非此马 , 房星本是星。 问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这里敲 “瘦骨”的触觉转化为带铜声的听觉 , 不仅写出了马骨的坚劲 , 更写出了骏马的风神。《昌谷北园新笋》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 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新竹的青光本为视觉意象, 李贺却把它诉诸触觉 “斫取”;视觉意象“露 ”、“烟”分别转化为触觉意象 “压” 听觉意象“啼” 。
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是嗅觉意象 , “暗”是视觉意象 , 诗中两者 沟通 , 突出梅花香的清淡幽远。又如他的《梅花 》:“小园烟景正凄迷 , 阵阵寒香压麝脐。”嗅觉意象“香”与触觉意象“压”沟通转换 , 突出梅花香的浓郁。
四 、荒诞式意象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而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它是诗人潜意识的感性显现 , 是诗人感知世界的一种深刻表征。例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 可谓“虚荒诞幻” , "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既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又揭示出李诗愤世嫉俗的感情特质。可见 , 荒诞式意象组合在这首诗中用得比较成功 , 使诗旨获得了极大的包孕性。荒诞式意象组合的原理是艺术变形, 变形程度越大, 所获得非现实存在的形式就越具怪诞性、离奇性和超现实性。它作为诗歌内在构造的一种方式 ,只有真正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与存在状态 , 才具有深刻性和审美意义。
(五)、交替式意象组合:指诗人将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空间或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起。交替式意象组合与对比式组合不同 , 它强调的不是对比, 而是高度概括, 把跨度极大的时空压缩到诗的时空中来, 以表现丰富的内容,从而起到集中表现主题的作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比较典型:“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李白初离蜀地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三峡” ,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王麟洲评价说“四句入地名者五 , 古今目为绝唱, 殊不厌重。”即并没有给人冗赘之感 , 这是因为诗人所用地名都具有意象张力:峨眉山, 使人联想到弯弯的娥眉, 又与半轮秋月正好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照;平羌江, 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清溪和三峡隐隐给人幽深宁静之感;渝州, 也因“渝” 字三点水旁及“州”字为水中岛屿之义 , 而与诗人的水路旅行的主题融合起来, 其中“山月” 这一中心意象贯穿整个意境 , 使得江行体验与怀人之情统一起来。 就这样, 诗人通过巧妙的意象交替式组合, 使众多的地名所构成的广阔空间融入这首短诗之中 , 犹如天籁妙成, 非常贴切自然, 显示了诗人组合意象的高超技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城阙指长安, 送别之地。三秦, 今陕西省一带地区, 古为秦国。项羽灭秦, 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 故称三秦。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 这里泛指蜀州, 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 由于意象的交替式组合 , 便把跨度如此大的送别之地与赴任之地连接起来, 造成鲜明的空间效果, 从而表达“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乐观情绪。
又如陆游《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它写了南宋两个边防重镇, 诗人在表现“瓜洲渡” 时 , 用了“楼船”与“夜雪”两个相关的意象;在表现“大散关”时, 用了“铁马”和“秋风”, 两个相关的意象。“楼船”与“铁马”代表人事,“夜雪”和“秋风”代表时间;“瓜洲渡”与“大散关”代表地点。 在把这些意象交替组合到一起时 , 诗人并没有用一般语言中所用“在何时”、 “在何地” 等关联词来连接 , 而全由名词性意象构成 , 从而使这些看似意义单纯的意象, 产生丰富的意蕴 一一传达出边防重镇紧张、萧杀的整体氛围 , 高度概括了诗人转战南北、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
意象交替式组合的另一层含义是, 各种感觉意象层现迭出、错综交替呈示 , 与通感式 意象组合不同 , 它未发生感觉沟通转换 , 而是不同的感觉意象同时并置。这种组合吴文英的词较有代表性。张炎评价说“梦窗如七宝楼台, 眩人眼目 , 碎拆下来, 不成片段。”(张炎《词源 》) “七宝楼台” 指吴词意象的交替式组合, “眩人眼目”指吴词的朦胧审美。
(六)、 辐辏式、叠映式意象组合: 辐辏即车辐集于轴心。 辐辏式意象组合是诗中以某个意象为焦点, 其他意象都围绕它展开, 形成一个环形结构, 焦点意象犹如车轮的轴心, 围绕着它的其它意象犹如车轮边际上的各点, 连接各点与焦点的是诗人的情绪, 如同连接轴心与轮圈的木条或钢条。试看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如前所述 , 传统诗歌里写到江南一般抓住水乡这一特征来写, 这首民歌也如此。但是这首民歌的独特之处并没有直接写水, 而是通过“莲”和“鱼”两个典型意象来暗示。如果说这种写法在传统诗歌里并非绝响 , 那么它后四句写法或许堪称绝后。虽然它只变换四个字——东、西、南、北 , 如此简单, 但下一个“戏 ”字便不同凡响,立即让读者感觉到妇女们嬉戏逐舟采莲的场景,青青的莲叶把妇女们映衬得充满青春活力而光彩照人 , 轻快的小舟一忽儿东, 一忽儿西, 一忽儿南, 一忽儿北, 逗得鱼儿也忽儿东, 忽儿西, 忽儿南, 忽儿北。 人鱼相乐 , 更加衬托出妇女们采莲欢快的劳动场面。如果说 “莲叶” 是诗中的焦点意象 , 那么“鱼” 群便是围绕它展开的意象群。
所谓叠映式意象组合 , 即意象的叠加幻化 , 犹如电影的蒙太奇幻化镜头, 具有对比、 强调、象征等多种作用,极富包孕性 , 既笔墨经济又回味无穷。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 发悲花落 , 青云羡鸟飞。” 如果用电影镜头来表现 , 先是出现“白发”的特写镜头 , 再幻化 出“花落”的特写镜头 , 或者反过来, 形成对比, 表达了诗人对空虚无聊、 沉闷束缚的朝官生活的厌倦, 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又如“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它可分为三个镜头:“凤去”、“台空”、“江自流”。这种物象的演出也有特殊的效果:它表达着江山永在,人事变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了宇宙的律动和时间的流动的意境。
再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叠映组合在一起,使情与景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构成了美妙的诗的意境。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留”与“柳”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此,离别之人一旦见到杨柳,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于是,缕缕愁思也便因之油然而生。所以,作者笔下的“杨柳岸”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主观思想与外在物象的交契。 “晓风”,“残月”也与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清秋的晓风是寒凉的,写“晓风”正是道出其别后心境之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著一“残”字,正吐露出其别后孤身独处的冷落。作者所选择的三个意象,在意蕴上是相互关联、相互勾通的;三个意象的叠映所构成的艺术画面是谐调统一的;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离别图景,正饱和着满腔的离愁别绪。
诗歌意象组合的目的是构成意境。意象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必须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意象才能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营造出好的意境。因此必须在意象组合上下功夫。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深邃微妙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一一对应,人的情思不可能随时都找得到恰当的意象来表现。有时,意象入诗也可能还没有直抒胸臆来得酣畅淋漓。因而,某些片段的甚至通篇的直言其意,包括直述其怀、直发其论,直赞其美,就成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