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嵇倩)
(2019-12-21 10:00:48)分类: 研究案例 |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由于我们班有一位男教师,所以在户外我们常会开展球类游戏。但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动中,老师对自己眼前幼儿关注得多,对远处孩子关注得少,对积极踊跃的孩子关注得多,对默默无闻的孩子关注得少。有时会不自觉的和拍皮球很棒的幼儿一起玩。我们玩抢球游戏,互抛游戏,大家都玩的不亦乐乎。显然,在这些状态下,老师的目光并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要想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体验到皮球的乐趣,教师的眼中必须要有孩子。如何实现呢?那就是要把每个孩子装在心里,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一次幼儿球类活动中,幼儿自由活动时间,我发现乐乐一个人坐在球上面,低着头,不说话。我关住了她很久,她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动作没有动过。当看到乐乐异常的表现,我便适时的介入进去。我走过去,蹲下来问她:“乐乐,为什么不玩球,要坐在球上呢,你不喜欢玩吗? ”她摇摇头说道:“不是的,我拍球的时候萱萱笑我,我拍的不好。”看样子刚才是被打击了,现在有些泄气。我想现在不是教她要怎样拍球,应该先让她树立信心。我说:“刚才你肯定没有准备好,是吗?我知道你拍球一直很棒,你再试一试,让我看看。”乐乐犹豫了一下,站起来拍了几个断掉了。她看着我,仿佛在说:你看吧,我真的拍不好。我回她一个惊奇的眼神:哇,乐乐好棒,可以连续拍几个呢,你多试几次一定能拍的更多。乐乐有些不相信的看着我,不过马上脸上露出了微笑。她捡起球开心地拍起来,我将拍球的要领告诉她,让她练习几次,每次都给她最大的鼓励,果然拍得比之前好很多,更重要的我看到了她的自信。这一互动过程中,老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出有效办法,使孩子顺利进行球类活动。这是在细致观察和了解孩子现状基础上实现的。
在“你抛我接”的游戏中,通过与同伴对抛对接中,有效控制力度的同时发展协调能力。教师先做示范,幼儿开始找同伴进行练习,练习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幼儿基本都掌握了抛接技能。因为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皮球的兴趣。在练习的时候部分幼儿开始明显感觉厌倦。有的幼儿开始自己玩起来。这时小明和小红的一个球抛到小健那去去了,小健接过球说要不我们四个人一起玩接抛球吧。很快他们就玩起来了,我看到了觉得很好,也是练习抛接,只是加了人数他们就又感兴趣了。我马上表扬他们:哇,你们这么多人玩球球都没有掉,好厉害啊。听了我的话,马上有小朋友开始效仿了。又一轮接抛球开始了,不同的是孩子们重新变得兴趣盎然了,这很好。几人不同接球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我只是希望通过两人对接培养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协调能力。当实践后,发现孩子活动一半就失去兴趣,我没有一定让幼儿继续下去。这时发现幼儿有自主活动的愿望,这是一个教育契机,幼儿不仅能够感觉到活动的自由性,也因为不同的玩球方式让他们对球类游戏更加感兴趣。
集体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讨论自己拍球的技巧,一起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我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拍球的?你觉得怎么拍球可以让你能保持长时间连续不断?幼儿都在积极思考,回忆自己拍球的过程。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道:老师,我是这样……这样……拍的,然后我不动的,我很厉害的。他说了半天,大家都不清楚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是,我及时回应了一句:“你五指张开用力拍球,而且站着不动,这样你能拍很多球,对吗?”他很高兴地点点头,其他小朋友也理解了他的意思。在这一互动中,教师在倾听了孩子的话语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将他要表达的动作帮助组织成语言说出来,引导孩子清晰的表达,也能够让其他孩子都能够听懂。
球类游戏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提高教师的教育过程,让孩子们更好的在球类游戏活动中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