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袁盎、晁错

标签:
历史史记袁盎、晁错 |
分类: 浅谈史记 |
浅谈:
袁盎是楚地人。他父亲曾与强盗为伍,后来迁居到安陵,在汉文帝时期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官。周勃担任丞相时踌躇满志,皇帝对他十分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便进谏说这是臣下和皇帝没有注重礼节。皇帝因此威严起来,由此而怨恨袁盎。

在绛侯周勃被免去了丞相后,有人告他谋反,没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被释放后与袁盎倾心相交。
淮南王为人处事非常骄横,袁盎建议削减他们的封地,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牵连到了淮南王,于是皇帝将淮南王贬到蜀地,袁盎又说害怕淮南王在路上受了风寒而死,怕皇帝背上杀弟弟罪名,但皇帝不听。最后淮南王果然在路上病死,皇上因此不吃不喝,袁盎便又劝慰皇帝让他得到宽解,接着将淮南王三个儿子都封王,袁盎因此名声大振。
宦官赵同受到皇帝宠信却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时感到忧虑。在袁盎侄儿的计策下,汉文帝便不肯和赵同一起坐车了。
皇帝有次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疾驰而下,袁盎担心皇帝冒险受伤,在他劝说下皇帝才中止了打算。袁盎也帮助皇帝和慎夫人和解,得到五十斤黄金赏赐。由于他多次的直言劝谏,不能长久留在朝廷,调任陇西都尉,后提升为齐相又改为吴相。袁盎采用侄子袁种的策略每天喝酒不管事只是劝吴王不要反叛,受到吴王厚待。
袁盎请假回家拜见了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欣赏他因此将他奉为上宾。袁盎和晁错两个人互相不喜欢,从未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担任御史大夫,由于袁盎任吴王丞相被牵连,皇帝赦免袁盎为平民。
在吴楚叛乱后,晁错想要趁机处治袁盎,袁盎得知后害怕便趁夜求见窦婴,皇帝召见了袁盎。袁盎认为造成吴楚叛乱都是因为晁错想要削减封地的缘故,认为只要杀了晁错就可以平息祸乱,于是任命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当时许多人都依附他们两人。
杀了晁错后,袁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吴国,吴王想让他担任自己的将领,袁盎不肯,于是吴王想要杀死他,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袁盎围了。因为袁盎对前来追杀他的一名校尉司马有恩,在他帮助下袁盎才得以逃脱。
袁盎后来因病罢官闲居在家,洛阳人剧孟和他交好,有人却说剧孟是个赌徒,袁盎于是痛骂富人,得到了众人称赞。
袁盎虽然闲居,汉景帝却常派人向他询问计策,梁王想要成为继承人,袁盎便进言劝说。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派人刺杀袁盎,有个刺客替他通风报信不忍杀他,但袁盎不听,最后还是被梁国刺客杀死了。
晁错是颍川人,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通晓典故担任了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正,又苛刻严酷,后因研究《尚书》担任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得到太子宠幸。在汉文帝时,晁错几十次上书都不被采纳,不过认为他有才能,让他担任中大夫。

在提升魏御史大夫后,晁错便请求削减诸侯封地,窦婴和他争论因此产生了隔阂。诸侯都非常反对,晁错的父亲也前来劝他,晁错不听,他的父亲就服毒自杀了。晁错父亲死后不久七国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到了窦婴和袁盎进言后,皇上便下令将晁错在东市处死了。
司马迁认为袁盎是追求好名声而招来了祸患,而晁错或许是因为私仇才招来杀身之祸。
袁盎是楚地人。他父亲曾与强盗为伍,后来迁居到安陵,在汉文帝时期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官。周勃担任丞相时踌躇满志,皇帝对他十分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便进谏说这是臣下和皇帝没有注重礼节。皇帝因此威严起来,由此而怨恨袁盎。

在绛侯周勃被免去了丞相后,有人告他谋反,没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被释放后与袁盎倾心相交。
淮南王为人处事非常骄横,袁盎建议削减他们的封地,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牵连到了淮南王,于是皇帝将淮南王贬到蜀地,袁盎又说害怕淮南王在路上受了风寒而死,怕皇帝背上杀弟弟罪名,但皇帝不听。最后淮南王果然在路上病死,皇上因此不吃不喝,袁盎便又劝慰皇帝让他得到宽解,接着将淮南王三个儿子都封王,袁盎因此名声大振。
宦官赵同受到皇帝宠信却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时感到忧虑。在袁盎侄儿的计策下,汉文帝便不肯和赵同一起坐车了。
皇帝有次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疾驰而下,袁盎担心皇帝冒险受伤,在他劝说下皇帝才中止了打算。袁盎也帮助皇帝和慎夫人和解,得到五十斤黄金赏赐。由于他多次的直言劝谏,不能长久留在朝廷,调任陇西都尉,后提升为齐相又改为吴相。袁盎采用侄子袁种的策略每天喝酒不管事只是劝吴王不要反叛,受到吴王厚待。
袁盎请假回家拜见了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欣赏他因此将他奉为上宾。袁盎和晁错两个人互相不喜欢,从未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担任御史大夫,由于袁盎任吴王丞相被牵连,皇帝赦免袁盎为平民。
在吴楚叛乱后,晁错想要趁机处治袁盎,袁盎得知后害怕便趁夜求见窦婴,皇帝召见了袁盎。袁盎认为造成吴楚叛乱都是因为晁错想要削减封地的缘故,认为只要杀了晁错就可以平息祸乱,于是任命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当时许多人都依附他们两人。
杀了晁错后,袁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吴国,吴王想让他担任自己的将领,袁盎不肯,于是吴王想要杀死他,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袁盎围了。因为袁盎对前来追杀他的一名校尉司马有恩,在他帮助下袁盎才得以逃脱。
袁盎后来因病罢官闲居在家,洛阳人剧孟和他交好,有人却说剧孟是个赌徒,袁盎于是痛骂富人,得到了众人称赞。
袁盎虽然闲居,汉景帝却常派人向他询问计策,梁王想要成为继承人,袁盎便进言劝说。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派人刺杀袁盎,有个刺客替他通风报信不忍杀他,但袁盎不听,最后还是被梁国刺客杀死了。
晁错是颍川人,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通晓典故担任了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正,又苛刻严酷,后因研究《尚书》担任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得到太子宠幸。在汉文帝时,晁错几十次上书都不被采纳,不过认为他有才能,让他担任中大夫。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出任内史,汉景帝对他的宠幸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晁错私开南门,申屠嘉认为可以接机杀了晁错,不想晁错趁夜想景帝解释自首,汉景帝于是没有出发他,申屠嘉却因此气的发病而死。
在提升魏御史大夫后,晁错便请求削减诸侯封地,窦婴和他争论因此产生了隔阂。诸侯都非常反对,晁错的父亲也前来劝他,晁错不听,他的父亲就服毒自杀了。晁错父亲死后不久七国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到了窦婴和袁盎进言后,皇上便下令将晁错在东市处死了。
司马迁认为袁盎是追求好名声而招来了祸患,而晁错或许是因为私仇才招来杀身之祸。
前一篇:《浅谈史记》刘敬、孙叔通
后一篇:《浅谈史记》张释之、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