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径29.2~29.3mm,重8.23g(笔者藏品)
隐起文是指钱币文字笔划高低不平。天平天囯钱币系列中有一套隐起文钱币:太平天国背横圣宝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见下图)。这四种隐起文钱币,不管存世量多少,所见都是隐起文,并非有的是有的不是。可见隐起文钱币现象不是铸工的疏忽造成的,更不是有意偷工减料,而是一种铸钱工艺。隐起文钱币的铸造并非始于天国钱币,宋钱以及清代花钱中皆有隐起文者,只不过未形成系列,没有名气而已。隐起文做为一种铸造工艺,肯定比普通工艺要复杂一些,成本也会相应高一些,那么为什幺还要采用这种工艺呢?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论述到目前好像还是空白。而笔者认为,这似乎并不太难理解,现代钱币有伪币,同样,古代铜钱也有,现代人称之为私铸币。有伪币,就要采用一些防伪手段,而隐起文钱币就是一种防伪手段,一种防伪工艺。

笔者藏品折二楷书政和通宝就是一枚隐起文钱币,每个字的中宫部分都矮一些,形成凹陷,而外围要高一些,这样的隐起文隐起方式和太平天国背横宝隐起方式正好相反,相信大家也是见所末见,闻所未闻吧。但不管它采用哪种隐起工艺,它总归是一种隐起工艺。
政和通宝折二楷书诸谱未录,是否不存在呢?非也,请看下图。图中的钱币就是折二楷书,很开门的折二楷书,证明折二楷书者,确系客观存在。为什么不见谱载呢?显然编书的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枚钱币,说明这种钱币存世是极少的。不难看出,虽然它和笔者藏品是同版,但它并不是隐起文。可见政和通宝折二楷书有两个版式,一隐起文式,一非隐起文式。为什么存在两个版式呢?笔者认为笔者藏品即隐起文式只是铸样,极少的铸样,并未参与流通。为什么?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才铸即停,遂改普通工艺。不知何因,普通工艺的折二楷书不久亦停铸,铸额不多,所以现在也很难见。
网展政和通宝折二楷书同版非隐起文式
笔者藏品折二通宝隐起文试铸样(字廓深峻,笔划纤挺,铸工精良,正是样钱风神)不见谱录,不见公展,当为创见品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