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2021-04-04 13:43:21)
标签:

365

健康

教育

时评

时尚

分类: 杂文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祭祀先人、追思祖辈、弘扬的一种方式。每年人们都会选择带鲜花、香烛等祭品到逝者的墓碑前,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致敬,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悼。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由于时值疫情特殊时期,为控制人流避免大规模群体接触,全国各地均出台了高峰日预约祭扫制度,实行总量控制、预约祭扫,并在线下控制人流的同时,也积极通过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开拓全新的追思祭扫渠道。数字化时代为延续数千年的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清明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1.在线云纪念平台

2020年清明期间,福寿园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精神传承和互联网+”布局,在全国三十余座城市适时推出福寿云云祭扫服务,让亲人的思念在特别的日子不空白,隔疫不隔爱。作为福寿园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者,清明福寿云平台依托自身优势,对传统的殡葬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将人文思考融入互联网+的数字科技中,率先提出精神生命延续的概念。云纪念平台旨在通过网络数字化的生命服务实现精神传承,赋予殡葬新风与时俱进的价值,使爱与陪伴在云上延续,让爱与记忆永不褪色。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将广泛认可的云祭扫云祈福云相册产品服务整合其中,同时还增添了一大批围绕精神生命的延续理念所开发的全新场景——线上家族纪念馆。家族纪念馆承袭我国世代相传的宗族文化,将几千年来的治家之道与血脉传承理念融入网络信息的崭新基因。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行创建专属家族纪念馆,添加先人生平描述及上传先人照片,并与实际墓园位置进行添加绑定。散居各地的亲人能够随时随地为逝者点烛、献花、祈福、留言,纪念馆还提供撰写人生回忆录、制作回忆相册等服务,通过讲述家族的故事,回溯家族脉络等,令世世代代家庭成员更清晰地了解家族缘起,缅怀先祖功绩,牢记族训家规,寄托亲情思念。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2. “云直播平台

可通过云直播代为祭扫服务,让墓园的代扫人员将心意送到远方亲友的墓碑前。运用影像技术制作逝者生前视频,并应用于殡礼、葬礼、祭扫、追思等各个环节的人生小电影,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再到保留人生经历,改变传统殡葬文化和祭奠仪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人生小电影是新时代的殡葬文化创新,也是践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好载体。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3. 用户福币体系

为提升福寿园用户的服务品质,清明期间,福寿云云纪念平台搭载上线了用户福币体系,将互联网元素细化深入到殡葬行业的广大用户体验中。福币系统以上海福寿园为试点上线,可以让客户在体验全新的祭祀纪念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福币奖励。福币可以在鲜花祭扫、盆花租摆等园区线下服务中抵扣相应金额来使用,从而带动用户新的祭祀习惯转变。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4.智慧陵园

将二维码墓碑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助力升级殡葬行业,通过连接陵园、客户、数据、第三方服务及供应链,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陵园互联网+综合系统,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互联网+服务;实现用户与纪念园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手机扫码呈现逝者的生平简介、墓志铭、相片及视频影像资料,便捷地实现在线追思及文明科技祭扫。用科技让清明与文明共振 智慧陵园市民端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殡葬服务延伸至个人手机端,点一点,实现 指尖” 移动便捷化管理。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孝管家全面展示了在殡葬领域智能化,高效性,超融合数据中心,多功能需求一套解决,等智能升级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打造智能殡葬世界的底座,先后在厦门等多地提供互联网代客服务,预约服务,云祭祀服务,探索殡葬与互联网的结合,给出了最佳的落地实践。依托科技发展、网络普及的背景,围绕殡葬机构与群众诉求,从殡葬场景挖掘、能力构建和合作模式3个维度,打造共生共创共享的数字殡葬生态,共同创造行业新价值,用科技让清明与文明共振,用互联网与殡葬共合。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天津市的网络祭扫平台“津祭网”并入民政工作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解决上网速度慢等方面的问题,为人们网上祭扫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服务。结合数字化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移动端掌上祭扫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实现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祭扫目的,祭扫人员将不再受时间天气交通等外部因素的限制,打开手机,随时祭扫,更为人性化。“清明念故人,网上寄哀思”,掌上祭扫平台的开通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能让远在异乡的亲人献上一份思念。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互联网上各种纪念馆的操作方式比较方便简捷,用户通常先要在某个纪念网站上注册,成为注册用户后为故去的亲友或名人建立虚拟的纪念空间,然后就可以进行交互式的祭奠活动,包括仿真的献花、点烛、上香、摆供等传统的祭奠仪式,也可以发表追思留言和纪念文章。故人空间内可存放逝者的生平传记、历史照片、纪念文章、个人作品声像资料等,供后人缅怀追忆。部分纪念网站提供了“天堂信件”服务,祭拜者可以通过“天堂信件”向逝者诉说,信件内容不会以任何形式保留在网络上,保障了用户的隐私。“数字化”祭奠新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网络祭扫里,人们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献花、音乐等完成对亲人的追思过程,而用不亲自前往殡葬场所。可以说,网络祭扫这样一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方式,既能满足广大群众祭奠祖先的愿望,又能减少现场祭祀的人数,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感染的可能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倡导文明祭扫观念,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鼓励和倡导网络祭祀等绿色祭祀方式。在疫情下,网络祭扫将祭祀形式由现场变为在线,它凸显了绿色、低碳、文明之风,引领了清明祭祀的新风尚。也许有人会觉得网络祭扫缺乏仪式感,但从祭扫的实质来看,网络祭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的拓展了人们祭扫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

清明文化与数字化(李德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对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生动写照,然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墓地、进行祭祀的“数字化安息”,已经成为清明节的亮点,雨纷纷的通往墓地的小路已被一个个的鼠标代替,新的形式和高科技的手段,为沿袭千年的清明节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意蕴。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祭祀形式正被数字化生活改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