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微课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长方形周长》微课教学设计
桐城市龙眠小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探索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学生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计算,通过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建立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构建
一、长方形的周长。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长方形和问题。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能想办法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3.汇报展示。
方法一: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先测出了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5厘米,3厘米,5厘米和3厘米,再把它们加起来,5+3+5+3=16(厘米)。
方法二: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要量出长和宽,再把长方形的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算5+3,它表示一个长和宽的和,有2个长和宽,再用它们的和乘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5+3)×2=16(厘米)。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正方形和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量一量,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想想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呢?
3.展示汇报。
方法一: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3+3+3+3=12(厘米)。
方法二: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4。3×4=12(厘米)。
4.归纳、总结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2)利用图形特征运用简洁的方法计算。
师: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三、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1.画一画,理解题意。
PPT课件出示: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师:你想怎样帮他?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画出怎样围的。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
方法一:长方形的一条长边靠墙。
方法二:长方形的一条宽边靠墙。
3.算一算,解决问题。
三、随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题。
提醒学生测量时可取整厘米数,是不是要测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图形只要测量出几条边就能求出周长?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求周长。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篮球场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篱笆的长指的是哪里。独立完成后订正。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5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通过平移把另外三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体会到:线段平移后原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周长和原图形的周长相等。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是如何学习长方形周长的,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