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2020-06-02 15:47:06)
标签:
文学文化高考教学 |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
这一回的内容主要有四件事:李纨拉凤姐入诗社,赖嬷嬷贾府报喜,钗黛互剖心迹,林黛玉风雨夕制风雨词。
凤姐监社
李纨带领海棠诗社众姐妹们都来找凤姐。凤姐正奇怪没下帖子,怎么来的这么齐?探春先说话了:“我们有两件事。一件是我的,一件是四妹妹的,还夹着老太太的话。” 凤姐忙问:“什么事,这么要紧?”
探春以诗社发起人的身份提到海棠诗社正式开始活动的第一天,人就不齐全——宝玉无故缺席,惜春“有故”请假。宝玉缺席,因为脸软,探春怎么好处罚哥哥,只好搬出凤姐这个铁面无私、有赏有罚的人做监社御史。而“老太太的话”,其实是惜春因奉老太太之命为大观园作画,工程浩大,所以在诗社请长假。又因惜春作画,需要很多工具、材料,请示了老太太,老太太指示,有现成的就用,没现成的就买,这事儿得通过凤姐去安排落实。
探春意识到诗社刚开始就纪律松散,难以持续,亟需一个强势人物来作“监社御史”。而凤姐以她“机关算尽”的聪明大脑,当即就反应过来并非如此,一语道破:“你们别哄我,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诗社想“拉赞助”以弥补经费不足。
李纨笑说凤姐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言外之意你是透明的,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凤姐就趁机怼她,先给李纨仔仔细细算了一笔收支账,说她月银十两,儿子又添十两,一年也有好几百两银子的收入,又没有多少支出。结论是:你当大嫂子的,就是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陪妹妹们玩,能有几年?这会子怕花钱,却调唆她们来闹我。
凤姐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一番话就把李纨的经济收支情况算的滴水不漏。但李纨的这些名义收入虽然不少,但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凤姐的“外快”颇多:“弄权铁槛寺”,一次就净捞三千两银子;光私自放贷的利息,一年下来,就上千的银子。而李纨孤儿寡母的,这一年到头的几百两仅仅够用而已。
李纨反唇相讥:“你们听听,我不过一句话,她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掰两的话出来。”——李纨一开口,就把凤姐的“俗气”点出来了。“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了去”——又是一针见血,直捣要害。“你这样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才是。”李纨急不择言,甚至说了心里话。
平时看似“拙嘴笨腮”的李纨,三言两语竟就让巧舌如簧的凤姐甘拜下风。脂砚斋此处点评:“心直口拙之人急了,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话,说死那人,毕肖。”凤姐见势不对,趁机对平儿说,“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然后顺水推舟答应出五十两,充作诗社经费。这番曲折足见凤姐精于世俗算计,处事进退自如。
赖嬷嬷报喜
凤姐刚刚送走众姐妹,只见一个小丫头扶着赖嬷嬷进来报喜。喜从何来呢?
原来,这赖嬷嬷是早年服侍过贾政的奶妈。《红楼梦》里像赖大、林之孝、周瑞等人都是贾府的老家仆,根据清代法规家奴的子女世代为奴,永远服役,也叫“家生子”。按照贾府的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赖家因此受益颇多。赖嬷嬷的两个儿子,赖大和赖二,分别是荣宁二府的大管家。
曹公取名“赖大”是有深意的:赖者,“依赖”也;赖家正是依赖贾府的势力,一步一步成了二等的财主。
现在,赖大的儿子,也就赖嬷嬷的孙子,名叫赖尚荣的,受贾家的恩典,又花钱捐了一个县太爷。一个奴才家的孙子,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成了政府官员,当然得道喜。赖嬷嬷深知这里的原委,所以教训她的孙子:“你哪里知道这‘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赖嬷嬷这次是专门来请贾府的老太太、太太和奶奶们的。——作者特意交代这样一层关系,实则寄托着作者对自家身世的感悟,史料记载,曹家的祖上,正是几代人从包衣奴仆做起,逐步发迹的。
这里还有个插曲,赖嬷嬷起身要走,看见周瑞家的,问凤姐周瑞的儿子是不是犯了什么事撵了他?凤姐笑说,正要告诉你媳妇,荣宁两府不许收留他小子。原因是主子生日酒还没喝,下人先在外头倒喝醉了;而且那边送礼的来了,这下人不在外头张罗,倒坐着骂人。仆人居然放肆到这地步,无法无天了,难道不该撵他走?这时赖嬷嬷劝凤姐道:周瑞家的是跟着太太陪嫁来的,她儿子和那些奴才不同,被赶出去太太会很没面子,俗语说“打狗还看主人”。凤姐听了只好改口说打他四十大棍。可见贾府下人中的老管家地位是极高的,也侧面反映贾府的衰落和这些内部的堕落腐化有关。
钗黛互剖心迹
从本回的回目看,主要是宝钗和黛玉之间的故事,宝钗周到地应付各方面关系,宝钗“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日复一日,宝钗与贾母、王夫人之间的感情自然是不断增进。
而相比之下,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玩了两次劳了神,一方面病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黛玉不喜欢应酬,因此总不出门,每日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宝钗来看黛玉,关心黛玉的病情,而黛玉却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可强的”。宝钗让她减少用人参肉桂这些热性的药,以避免肝火过盛;同时建议每天早餐吃一碗冰糖燕窝粥,滋阴补气。黛玉这才说出了自己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衷。宝钗说,“我也是和你一样……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脂砚斋批注:“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细思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善解人意的宝钗,体谅黛玉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不好要求太多,即使生病吃药也不能任意开口,主动提出送给她燕窝。这种细心周到的关怀,将心比心、体贴入微的共情,加上热情得体的援助,让单纯的黛玉对宝钗深感愧疚,并当面向宝钗作了道歉——黛玉对宝钗剖白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曹公用结义兄弟的“金兰之交”,比喻宝钗黛玉之间此时结成的友谊,至少表明了黛玉此时的一片诚心诚意。
宝钗走了,并答应晚上再来陪她。
黛玉写风雨词
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于是,黛玉按《春江花月夜》的格式,写成一首古风《秋窗风雨夕》。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黛玉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秋窗风雨夕》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秋窗风雨夕》在书中的作用:风雨词中一连串的“秋”,是黛玉的命运之秋,也是贾府由繁荣的春夏进入萧疏的秋的象征。
恰在此时宝玉冒雨来看黛玉,宝玉的一身装束——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被黛玉戏称为“渔翁”,但随后黛玉一不留神,又脱口说出,自己如果穿上这样的蓑衣,不也成了画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脂砚斋此处批注:“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宝玉却不留心,脂砚斋又批:“必云‘不留心'方好,方是宝玉。若着心,又有何文字?”
黛玉送走宝玉,宝钗打发一个婆子送来了一包上等燕窝和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顺笔又写黛玉与婆子的对话,黛玉说:“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说:“不瞒姑娘,今年我大沾光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脂砚斋批语:“几句闲语,将潭潭大宅夜间所有之事,描写一尽。虽偌大一园,且值秋冬之夜,岂不寥落哉?今用老妪数语,更写得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上,花巷之中,或提灯问酒,或寒月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衬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是不写之写也。”这不写之写的闲笔艺术恰是暗示贾府开始由繁荣的春夏进入萧疏的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