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诗词赏析(秋窗风雨夕)

(2020-05-27 22:56:59)
标签:

文化

文学

高考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说明】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仿作的意思。用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注释】
  1.耿耿——灯光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2. 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字,添改作,当是为复叠字而改,有损文义。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抱得秋情,怀着悲秋的感伤情绪。
  5.“自向——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李商隐《无题》中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句子,也是以物写人。,程高本作,灯草才用,烛芯只用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ruò,点燃。檠qíng,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拟其格。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抵不住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疏竹虚窗——稀疏的竹枝和虚掩的窗户。

13. 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

全诗围绕一个“秋”字,通过一系列具体景物的描绘——秋花、秋草、秋灯、秋窗、秋风、秋梦、秋情、秋屏、秋院、秋雨——把一个风雨连宵的秋夜,渲染得无比萧条冷落、凄切惨淡;把一个秋夜中涕泣不眠的少女形象表现得无比孤独苦闷,忧愁伤感。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与《葬花吟》一样,可以看作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

但是,黛玉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多愁善感。

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感大约只能是她自己的身世遭遇或者说是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描写了个细节: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也是启发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

  全诗情景交融,如泣如诉吗,情调低沉忧怨,哀伤满怀,充分反映了林黛玉深受封建正统势力重压而不甘屈服,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