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读书笔记1

(2020-04-05 14:06:17)
标签:

高考

文化

文学

分类: 相约三味书屋

情中情情起而读,梦里梦梦醒而悟

随州一中高二(10)班  王欣然

鲁迅说:“《红楼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言非虚。《红楼梦》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我们读《红楼》,其实是在镜子中寻找自己生命的影子,寻找生活的影子。

 常听人说宝玉花心,想来也不过是这些人心中没有深情,于是便也不相信人世间真存在这样一种深情。他们对宝玉的种种曲解和诋毁,不过是对自身的种种粉饰与遮掩,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红楼里的深情,懂的人自然懂。

宝玉的深情是一种悲悯,他珍重世间每一个生命。对黛玉、宝钗、袭人、晴雯等人,他有不同的深情,但这种情并不能简单地按照爱情的标准来划分。宝玉眷恋世间一切美好,并愿意守护它们,无关阶级,无关性别,无关身份。他永远能在最热闹繁华的境地体察出最寂寞的人的心事,想要使每一个人都不被冷落,用一颗菩提之心,努力维护大观园里注定不能长久的平等。

黛玉的深情是一种缘劫,她的爱与不爱都历历分明。得她青睐是别人的缘,却是她自己的劫。自古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她的深情与聪慧已经沉重到了一种生命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她的早亡是不可回避的命中注定。她宁为玉碎的毁灭性的爱不止在折磨着爱她的人,也在消耗着自己的心血生命。

与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欲望。贾珍、贾瑞,甚至包括秦钟,他们都是深陷欲望不可自拔的人,读他们,仿佛在读现实生活。曹雪芹并没有批判欲望,甚至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情。

实际上,《红楼梦》中的情不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与生俱来的真性情,如金钏儿之烈性,柳湘莲之潇洒,在此不必详述。真性情,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三角形,少年时它锋利无比,稍有违背便心痛如绞。慢慢长大了,在岁月与世故的重重磋磨中,这个三角形渐渐圆润起来,没那么令人难受了。再后来,它被彻底改变,磨成一个圆形。这时候真性情也就消失了,别人却说,你终于成熟了。你适应了社会里明明暗暗的规则,学会了人与人迎来送往的客气,唯独失去了自己的性情,胜负难量。

所以曹雪芹在现实之外,另造一个大观园,它那么年轻,那么单纯,那么美。

一个仙境般的园子,一群钟灵毓秀的少年,一片深情只空付,一缕前缘终虚化,这一切都像你我舍了昼夜的一场大梦。梦醒时分,自问:世间真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繁华、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幻灭吗?或者,拥有着那样真性情的人才叫真正活着,而我们这顾东虑西的日子竟是假的不成?红楼是我们的梦,贾宝玉和甄宝玉互为幻影,可卿梦托王熙凤,贾瑞镜中迷情欲,这部小说无处不在真假变幻,梦境与现实交错。

梦本身是具有迷惑性的,就好像风月宝鉴中的王熙凤,红颜枯骨一瞬之间;可有的时候梦也有着惊人的清醒,就好像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一不小心就看到了结局。可是即便金陵十二钗的名册已到了他眼前,他也悟不出其中的因果,不明白自己与之息息相关。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到寺庙里抽签,即便签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你的命运,但你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相信。所谓领悟,人生没走到结局,便永远不会领悟,可是领悟了便是荒芜,不领悟便是糊涂。

人生永远是两难。梦醉梦醒皆有遗憾,无法选择。

黛玉醒着,所以她少年夭亡;宝钗醉着,所以她游刃有余。我们无法评判高下,这只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圆满是一种缺憾,缺憾也是一种圆满。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然而我觉得《红楼》是不需要结局的,或者说,《红楼梦》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结局。大观园是一个注定不能长久的梦想,越纯洁,越脆弱。

倘若人生曾有一瞬拥有过那样的纯洁,那么即便在下一刻就结束,又有什么不值得呢?情起而读,无情难行路;梦醒而悟,无梦怎成书?

 

【点评】

文章记录了十几岁的少女读《红楼梦》的独特感受,既探究了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成因及悲剧意义,又抒写了自己关于情感、追求、幻灭、挣扎、孤独、忧伤的青春反思,还引发了读者对于现实生活欲望追求、人生状态的深层思索等,是一篇不错的读书笔记。

(指导老师:胡晓春)

一梦醒,一梦空

随州一中高二(10)班  何宗睿

    “一场昏沉大梦,淹得人精疲力竭。”读《红楼梦》,就像是随着做了一场梦,梦里浮沉挣扎,最终却悄然息声。

    宝黛的爱情是一场有缘无分的梦。

    初见便觉得似曾相识,而后自是两小无猜,言和意顺。后宝钗也入府来,黛玉常常言语试探宝玉,二人闹了不少矛盾:宝玉甚至摔了通灵宝玉,不要那“金玉良缘”;黛玉也气急将刚喝的药吐了一地,连王夫人和贾母也被惊动。自此诗社作诗、玩笑莫不默契,眉目顾盼也是情意。然而,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群芳散,大观园荒落,宝玉、黛玉、宝钗也该考虑各自未来,贾母等家长态度模糊,趁宝黛都病重,“狸猫换太子”哄骗宝玉娶了宝钗。这厢热闹那厮凄冷,黛玉病中听得动静,强撑着烧了诗稿,最终泪落如雨,香魂一缕随风散去了。

也曾青梅竹马亲昵唤颦颦,也曾黛玉葬花诉肺腑,也曾潇湘吟咏同风雅,也曾赠帕小心试心意,最终却仍是红颜焚稿含恨归天,以致魂飞魄散,念想全无,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佳人的命运是一场红颜薄命的梦。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所见的宝钗黛玉两人命运判词,正暗示了两人皆不得善终的结局。黛玉清高孤傲,才思敏捷,也许是慧极必夭,她赤诚地爱上了宝玉,也在这无果的爱中含恨离去,连念想都不曾留给任何一个人;宝钗出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颇受贾母与王夫人喜爱,举止端庄,圆滑世故,但她偏偏嫁给了心另有所属的宝玉,独守空闺,抱怨终身。还有遗世独立的妙玉、率真开朗的史湘云、精明强干的王熙凤等人,本都是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各是一等一的妙人,谁料天妒红颜,随着贾府的日益没落,一个个香消玉殒,只零星几个留在人间。

“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儿,最终大都应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薄命,转身离了红尘,但也或许此女只应梦中有,不在人间会是她们更好的归宿。

 

    尘世的繁华是一场无常变幻的梦。

    四大家族共同发家于金陵,盛极之时在京城朝廷中也有不小的影响,正如那护身符所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然而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宝玉这一代时,四大家族颓势已显,子孙后代生生被养成了放纵私欲的纨绔子弟,日日嚣张跋扈胡作非为,夜夜沉湎于声色犬马风花雪月,早已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宫中的倚仗死的死,换的换,贾府成了北静王和忠顺王争夺王位的牺牲品,史家光鲜不再,薛府王府也都势力大减。四大家族昔日的荣光,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世态炎凉,盛极必衰”,正如一个人出生时就开始走向死亡,一个家族开始兴盛就意味着它开始走向衰亡。没落之后再看四大家族,就仿佛是一场无常变幻的梦,权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论曾经如何辉煌,如今也是门可罗雀、人丁寥落,像是梦醒了。

 

    红楼是一场大梦,各人的梦是一场场小梦,无论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游览、薄命司暗示十二金钗薄命结局,还是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嘱咐她早作准备,点明贾府终将腐朽没落,亦或是婚后宝玉半晕半醒间见到的阴司,更是断了他最后与黛玉的念想,正是这样大大小小的梦境点出了故事的大致走向,构建了整本书的脉络。“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梦里的梦,哪一个能做得真呢?

    正如曲子《枉凝眉》唱道:“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和镜中花都虚无缥缈不得长久,即便顽劣宝玉考取了功名,没落贾府重获生机,然而佳人已去,年少不再,一代痴缠的梦境终就此落下了帷幕。

    红楼,终究是大梦一场空。


绛仙梦回离恨天

——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读书笔记

随州一中高二(10)班  周子翔

在原文的第五回中宝玉就梦游了一次太虚幻境,饮下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杯酒,观尽红楼梦乐曲、十二钗判词,领略那风情月债、男欢女爱,可到头来却是“痴儿未悟”。想宝玉原是神瑛侍者,黛玉原是绛珠仙子,两人是前世有缘今生无分。就宝玉梦游太虚境而言,试想黛玉是否也有此经历?于是便引出这:绛仙梦回离恨天。

 

【大观园内,千红万艳,繁花似锦如云烟,交织着碧草绿苔,和风拂面,天上人间。众姐妹在园玩耍嬉戏,好不痛快;唯黛玉心事隐隐,目光惨惨,欲言还休。】

黛玉(面无表情):紫鹃,我们回去吧。

紫鹃(疑惑):姑娘不是常说要来园子里散散心吗?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出门还不到半个时辰,怎就回去了?

黛玉(面露愁容):此时花开鲜艳人争觅,可日后花落凋零几人知?这里没有我想要的(泪光闪闪),想必宝玉定是到宝姐姐处去了,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我们还是回去吧。
   
紫鹃目光忧然,扶着黛玉回潇湘馆去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铜炉焚香,青烟袅袅,茜纱帐里,黛玉睡去。】

眼前仙云彩雾缭绕流转,左右灵草蕙兰芬芳满溢。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琴音,黛玉迷迷糊糊之间,竟走到了抚琴人的面前。抬头一瞥,呀,竟是宝玉!

黛玉心中暗自惊奇,环视四周,不知何处。只见柳坞花房,鸟惊影动;麝兰馥郁,环佩铿锵;好一个仙境花园,竟比那敕造大观园还要精致秀丽些,更多了几分天然之感。

抚琴人(看着黛玉,温柔地笑):好妹妹,你觉得这园子如何?

黛玉(凝视着抚琴人):自然是极好的。不过只有你我二人,似乎孤寂冷清了些。(黛玉这一凝视更是惊叹,这人极像了宝玉,更多了些灵气却又不失礼仪,少了些乖张却又不失活泼。)

抚琴人:妹妹若随我一同游览这仙境花园,我自让你领略此处的奇缘妙趣,只你我二人才好。

黛玉(内心喜悦):这虽好,可我却并不知晓此是何处?公子又是何人?

抚琴人(仰头一笑):这里是离恨天赤瑕宫三生园,我是神瑛侍者,妹妹可叫我‘神瑛哥哥’。

黛玉微微点头,神瑛说罢就携手黛玉同赏风光。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黛玉随神瑛在仙河上泛舟,靠岸停泊。烟波粼粼,雾霭氤氲。见岸上有一少年郎,面如皎月,肤若白雪;红袍白裳,手执银壶,正在用仙露琼浆浇灌一株仙草。这仙草也是不凡,无花自芳,娇小清秀。见此场景,黛玉不觉心有所感,这竟是如此熟悉,可又模糊得记不清了。

转眼间二人已从河畔走到一片苍翠竹林之中,西风吹来,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见一女子和一少年共读一书,二人皆是两颊绯红,笑语频传;四目相对,流潋回转;情波暗度,春心荡漾。

黛玉惊叹:这不是潇湘馆吗?怎么…

神瑛忙捂住黛玉的嘴,示意不要说话,只细心观看,自有妙处。

那女子和少年携手盟誓,可转眼间蕙兰凋零,翠竹枯萎;女子形容憔悴,少年转身离去。到此处黛玉心生凄凉,转念想到从前与宝玉的点点滴滴快乐的时光;又悲叹大观园中百花争艳,万芳竞香,今日是宝钗,明日又是湘云,间或袭人晴雯…。两相对比,又看到眼前之景,黛玉悲涌心头,泪溢眼角。神瑛赶忙拉起黛玉的手,离开了这潇湘竹林。

神瑛带着黛玉在园中游览了半日,有些劳累疲乏。见一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抬头见一亭,题名牡丹亭。于是携手走入亭中,略作休憩。

神瑛(温情满目):妹妹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何苦在幽闺自怜,不妨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黛玉(愁容未减):神瑛哥哥,你我固然知己,奈何心有所念。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神瑛:你说心,你可知我的心?你可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

说罢,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大地上景物多灿烂!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突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惊醒了缠绵悱恻的一双人。仿佛有妖魔向下拖拽着黛玉,二人十指紧扣,互不离分。好像鬼魅正在狞笑,黑暗吞噬了神瑛,雷电劈向黛玉,黛玉一时惊起大叫。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世音嘈杂,唤醒纱窗睡不便。窗外一阵嬉笑,惊醒黛玉。】

紫鹃(惊讶):姑娘怎么出这么多冷汗,可是做噩梦了?

黛玉(面色惨淡):无事,无事。

紫鹃:宝玉正和姐妹们在园子里玩呢,姑娘要不要起身?

黛玉(暗自流泪):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欠,则待去眠。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熏绣被眠。春呀!有心愿那梦儿还去不远。

黛玉说罢,起身更衣,向园中走去。

宝玉呀,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纵然前世有缘,今生有情;无奈长醉终醒,大梦需归。此生你是凡心偶炽,我却是还泪报恩;木石前盟种下的甘露情,泪不尽,如何心事终虚化?

【点评】

       这是一篇另辟蹊径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是对《红楼梦》原作的再创作。仿照第五回宝玉去离恨天,巧遇警幻仙姑的内容,演绎了一回黛玉在离恨天偶遇神瑛侍者的奇遇,点明木石前盟;加上穿插《牡丹亭》的曲词,表现出黛玉像杜丽娘一样,渴望爱情,反抗礼教。小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凸显前世今生的对比转换,表现梦境的破灭与现实的无奈。细细咂摸,颇有味道。

(指导老师:胡晓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