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京剧课程群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2019-03-28 19:13:02)|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特指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民族文化,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包括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各个方面。 儿童京剧课程群: 以京剧艺术为内容,以学校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保证课时让全体学生受到京剧普及教育,并形成课程评价体系的校本课程群开发活动。 我们提出的儿童京剧课程群,主要以小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以及专业社团、普及活动为实施途径,引导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京剧艺术的体验,由浅入深地了解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即形成课时有保证,学科有分工,内容有层次,评价有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京剧普及课程、京剧提高课程、京剧鉴赏课程、京剧创作课程、京剧学科课程等方面。 |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
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京剧,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积淀着中国艺术的精华,传载着浓郁的民族审美情趣与传统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国人自豪的称之为“国粹”。 2010年11月16日,京剧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全世界更广泛的认可。京剧还被誉为东方歌剧,成为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唯有京剧,历经近二百多年的坚持与创新,得以传唱至今。但是,在现今多元的社会现实面前,京剧受其自身表现形式的限制正在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市场逐步萎缩,观众日趋老龄化,年轻一代的京剧爱好者寥寥可数。因此,传承与发展京剧成为国家与社会的重大责任之一。 2008年3月,教育部提出“京剧进课堂”,要求首先在各省、市选点试行,确定15首京剧唱段作为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教学内容。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如何立足现有的办学条件,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并喜爱京剧,一时间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学校从2011年11月起就开始了京剧进课堂的实验,聘请了一些专家传经送宝。多年来,培养了众多小演员和京剧爱好者。“京剧”进校园经过近六年的实践摸索,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使校园内充溢着浓郁的国粹芬芳,“京剧进校园”真正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同时我们更欣喜地发现,京剧除了传唱之外,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值得我们潜心研究和利用。 |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
研究目标:
1.在校园内营造京剧进课堂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京剧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与京剧相关的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全校学生人人会唱规定的京剧曲目,人人知道一些与京剧相关的知识,着力打造精品京剧节目,在全校形成浓厚的京剧氛围。
2.通过对各科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京剧艺术的认识,丰富教师的京剧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京剧演唱技能,进而通过京剧课程群的建设,探讨出本校实际的京剧教学模式,提高艺术学科的效率,力争研究开发出有关京剧教育的校本课程。
3.通过组织学生业余参加多种形式的演唱、演出及有关社团的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探讨出符合学校艺术教育促进京剧课程群的新路子,为建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4.通过京剧课程群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国粹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树立爱美、懂美、赏美、创造美的意识。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 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京剧课程群的实践研究。 |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
思路: 以儿童京剧课程群的整合性实施、创造性实施为契机,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发多类型、多规格的课程,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过程: 本研究共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三个阶段,历经3年。 1.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月。主要是组建研究班子,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前期的研究准备工作,并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9年12月。培训研究教师,制定课题计划,具体开展阶段性研究,及时总结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3.结题阶段:2020年1月至6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鉴定。 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资料文献,形成对“儿童京剧课程群”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多方面提高理论素养。 2.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现有一些好的做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 3.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儿童京剧课程群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使“儿童京剧课程群”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试图透过多元化课程群开发与实施的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以推动课题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依据我校的资源和教育传统,我们提出以“京剧课程群”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设计校园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全面而持久的发展。京剧艺术正是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京剧艺术课程群的开发将与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相适应,发挥其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京剧长廊、京剧展览厅、课间音乐欣赏、古诗京歌吟唱配合其他艺术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措施,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乃至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构建起真正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学校京剧课程群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01806 |
|
|
儿童京剧课程群实施标准 |
文本 |
201812 |
|
|
京剧课程群体系开发 |
文本教材 |
201906 |
|
|
京剧课程群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01912 |
|
|
|
|
|
|
最终成果(限3项) |
活动现场展示 |
现场展示 |
202004 |
|
|
师生成果集 |
专集 |
202006 |
|
|
《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京剧课程群的实践研究》 |
结题报告 |
202006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
1.加强组织领导。课题组成员拥有南通市骨干教师1名,南通市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名,海门市骨干教师1名,海门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海门市新教育种子教师1名,都曾主持或参与南通市级以上教科规划课题的研究,有高质量的论文或论著发表。因此,课题组的群体科研能力相对较强。 2.健全教科网络。建立课题申报、立项、教代会讨论等制度,完善教育科研的机制,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教科室要加强过程监控及流程管理,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每学期将课题的实施情况向全体教师汇报,中青年教师人人申报一个微型课题,每学期有实验计划、总结和专题汇报。 3.加强培训学习。全校教师每月均保证一天时间进行课题研究理论和科研知识的学习,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起“有效教育”的观念。加强教师阅读,并做好必要的理论摘记工作,写好研究论文。学校教科室还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相结合,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水平。 4.保障经费投入。学校将每年拿出若干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并且还将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学生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5.艺术基础扎实。我校有着良好的艺术教育基础,其中京剧艺术教育,历经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京剧艺术,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普及京剧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为那些对京剧艺术具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我校于2011年创办“金凤宸少儿京剧团”,聘请南通市京剧团专业教师培养小演员,这些小演员在各项大赛中频频获奖,其中1名学生考入上海戏校,2名学生考入扬州艺校。 6.加大奖励机制。根据实验成果,对实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并把实验成绩载人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职、晋级的依据。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