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2019-02-18 09:06:18)
分类: 隆尧尧山中学、职教中心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尧山中学 张国令 2016015011 15226511929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在以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分布和下垫面等因素,理解并能举例说明世界上复杂多样气 候的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个部分。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了交换调整, 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单 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 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中图文结合, 边设疑启发,边板画读图,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 形成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 行有效教学。但是,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依然是一个难点,学生对大气环流相关知识 的认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所以本节课在一轮复习时需要给学生创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对复习内容中考点要点的梳理顺序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更能突出本节复习内容的 重难点。适合高三一轮复习时使用,本节课通过四个探究活动,由简入深,层层递进地将单 圈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的移动等知识以完整的体系呈现给学生, 使得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法、比较法、自学探究法、问答法,以小 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学案、地球侧视图、南北极俯视图、1 月和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热力环流,那么引起热力 学生回答:冷热不 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的例子,

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市区和郊区之间就存在热力环流, 我找同学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冷热不

 

学生回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知识拓展

大家思考,如果我们要布局一个空气污染比 学生思考回答 较严重的工厂,应建在 A 处,还是 B 处?为什么?卫生防护带呢?它有哪些功能?(屏幕上展示图片)

大家再思考,在白天或夜晚,海陆之间是否 有温度差异?如果有就会存在热力环流,学案上画出来,同时我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补充)与之相似的热力环流在山谷间也同样存 在,课下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学生思考回答

 

两名学生到黑板上 画图,同时,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图

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导入新课

(承转过渡)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小范围的热力环流,现在我们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单圈环流

探究活动一: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球不公转 3.地表性质均一

师:如果地球不自转,大气水平运动时就不用考 虑地转偏向力,如果地球不公转,我们就不用考虑太 阳直射点的移动,如果地表性质均一,就不用考虑海 陆的分布。那么,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唯一原因是:地表的冷热不均。此时,地表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

师:单圈环流实际中存在吗?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学生讲解单圈环流

的形成

 

学生回答:不存在

 

 为下面层层递进的知识联系做铺垫

二、三圈环流

探究活动二:

师:如果我们考虑了地球的自转,但仍然假设: 学生和老师一 1.地球不公转 2.地表性质均一

此时在地表会形成

三圈环流。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以北半球为例近地面形 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和学生一起对照图说出气压带 和风带的名称)

 

师:这是以北半球为例形成的三圈环流,下面同 学在学案上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以及近地面的气 压带和风带名称。

 

师:这样全球就形成了六风七带。 (展示全球的 气压带和风带)

师:刚才我们画的是气压带风带的侧视图,如果 我们从极地上空俯视,地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形状又将 怎样?下面这四组同学在学案上画北极俯视图,另外 四组同学画南极俯视图

 

师:展示两个极地的俯视图,让学生判断分别是 从哪个极点俯视的

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学生和老师一起对照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学生活动:学生在学案上画图,同时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

 

 

 

 

 

 

 

学生活动:学生在学案上画极地俯视图

 

 

 

 

 

 

 

 

 

 

 

 

 

 

 

 

 

学生思考,作出回答

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知问题的能力

承转过渡:我们知道地球不但不停地自传,同时也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探究活动三: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公转也考虑进去,但我们 仍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那么近地面的气压带和 风带会有怎样的移动规律?(屏幕上展示图)

学生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承转过渡)实际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有海有陆,如果考虑了海陆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将如何变化?

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探究活动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师:冬季: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60°N 附 近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如果考虑了实际的海陆分 布,1 月份 60°N 附近的气压带将怎样变化?(展示 图,让学生思考描述)

 

夏季: 同样道理, 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 30° N 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如果考虑了实际的海陆分布, 7 月份 30°N 附近的气压带将怎样变化? (展 示图,让学生思考描述)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由于海陆的分布使得条带 状的气压带被切成了块状。冬夏季节海陆上的这些高 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被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既然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同学在学 案上画出此时气流的运动方向。

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教师总结: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称为季风,此时近地面和高空形成季风环流。 那么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 (依次展示南亚 1 月份和 7 月份的风向示意图,让学生思考总结)1 月 份南亚盛行什么风向?成因是? 7 月份南亚盛行什么 风向?成因是?

 

学生看图描述讲解

 

 

 

 

 

 

 

 

 

 

 

学生活动:画图并回答实际的风向

 

 

 

 

 

 

 

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相关表格的内容,自己梳理知识并讲解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边写板书边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再次给学生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能力提升

把大气环流的知识和厄尔尼诺现象揉合在一起,并展示相关图示,让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做答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1、对复习资料考点要点的梳理顺序进行了调整和重组,更能突出本节复习内容的重难点。同时也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夯实基础。

2、在讲述“三圈环流”时,由三个假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单圈环流” ——“三 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的影响”——“季风环流”,线 索清晰,思路流畅,便于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利于学生理解把握。

3、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学生的画图析图,让学生动 手、动脑、动口,让学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性认识和体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学会知识迁移和延伸。

不足之处:

1、内容多、容量大,学生需要时间吸收、消化。

2、本节内容,需要把握的概念、原理、规律多,学生容易混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