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大气环流教学设计_隆尧尧山中学_张国令

分类: 隆尧尧山中学、职教中心 |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尧山中学 张国令 2016015011 15226511929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课对复习内容中考点要点的梳理顺序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更能突出本节复习内容的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法、比较法、自学探究法、问答法,以小
【教具准备】
学案、地球侧视图、南北极俯视图、1 月和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习提问 |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热力环流,那么引起热力
学生回答:冷热不 (过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的例子, 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市区和郊区之间就存在热力环流, |
学生回答:冷热不均
学生回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 |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
知识拓展 |
师:大家思考,如果我们要布局一个空气污染比
学生思考回答
师:大家再思考,在白天或夜晚,海陆之间是否
(补充)与之相似的热力环流在山谷间也同样存 |
学生思考回答
两名学生到黑板上 |
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导入新课 |
(承转过渡)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小范围的热力环流,现在我们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 |
||
一.单圈环流 |
探究活动一: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球不公转 3.地表性质均一
师:如果地球不自转,大气水平运动时就不用考 师:单圈环流实际中存在吗?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学生讲解单圈环流 的形成 学生回答:不存在 |
|
二、三圈环流 |
探究活动二: 师:如果我们考虑了地球的自转,但仍然假设:
学生和老师一 此时在地表会形成 三圈环流。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以北半球为例近地面形 师:这是以北半球为例形成的三圈环流,下面同 师:这样全球就形成了六风七带。
(展示全球的 师:刚才我们画的是气压带风带的侧视图,如果
师:展示两个极地的俯视图,让学生判断分别是
|
学生和老师一起对照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学生活动:学生在学案上画图,同时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
学生活动:学生在学案上画极地俯视图
学生思考,作出回答 |
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知问题的能力 |
承转过渡:我们知道地球不但不停地自传,同时也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因为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
|||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探究活动三: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公转也考虑进去,但我们 |
学生总结规律 |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
(承转过渡)实际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有海有陆,如果考虑了海陆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将如何变化? |
|||
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
探究活动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师:冬季: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60°N
附 夏季:
同样道理, 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 30°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由于海陆的分布使得条带 既然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同学在学
教师总结: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
(依次展示南亚 1
|
学生看图描述讲解
学生活动:画图并回答实际的风向
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相关表格的内容,自己梳理知识并讲解 |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
课堂小结 |
教师边写板书边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
再次给学生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
能力提升 |
把大气环流的知识和厄尔尼诺现象揉合在一起,并展示相关图示,让学生思考 |
学生思考,做答 |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
|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1、对复习资料考点要点的梳理顺序进行了调整和重组,更能突出本节复习内容的重难点。同时也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夯实基础。
2、在讲述“三圈环流”时,由三个假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单圈环流”
——“三
3、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学生的画图析图,让学生动
不足之处:
1、内容多、容量大,学生需要时间吸收、消化。
2、本节内容,需要把握的概念、原理、规律多,学生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