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8日,天晴,温度20度,能见度佳。
大足北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城区城北两千米处。是大足五大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群。
北山古时又名龙岗山。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今大足县)节度史韦君靖在北山修建储粮屯兵的永昌寨,与此同时开始凿造佛像。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崖长约300米,高为7-10米,分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南区石刻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人物造型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饰简朴、线条流畅。北区大多为两宋时期作品,多彩多姿,衣着服饰由简到繁,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影响,具有石刻造像过渡期的特征。
北山石刻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到达北山石刻造像大门,比起宝顶山石刻,这里鲜有人来。

一路上行,到达石窟群,外面有房屋长廊保护

第1号韦君靖像(895年)
韦君靖像为五代年间雕造,位于佛湾之首,像为立像,面西南,风化严重,原两手捧笏拱于胸前。此像为韦之部将降蜀后为其所立,造像时代当为前蜀时期。
韦君靖本属陕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安史之乱后,他趁着时局动荡,攻占了大足
,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以“节度使”的名义当起了一方霸主,并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永昌
寨。据说受佛法感染,觉得戎马生涯杀人无数,罪孽深重,因此主动持众人在北山造像,试图赎罪。
第2号韦君靖碑
韦君靖像旁边为韦君靖碑,碑高260,宽310厘米。由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上石。碑文记叙“四海波腾,三川鼎沸”的晚唐局势以及川内藩镇征战的历史。还记录了韦君靖凿造北山石窟的经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3龛 毗沙门天王
五代
又称北方多闻天王,高3.54米,宽1.52米,深0.85米,为北山五代时期开凿的最大洞龛。

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
韦君靖跟据《毗沙门天王经》镌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龛高4.3米,宽2.86米,深1.76米。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龛中毗沙天王头戴大鹏冠,饰牛角形项光,身穿甲胄,威武强悍,双目圆睁,脚踏两夜叉,给人以威严雄悍的慑服感;天王两侧部属怒目咧嘴,面目狰狞,持剑握棒,勇不可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给人以刚劲之美感;两侧男女侍者、眷属英俊儒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技法娴熟。韦君靖造此像有把自己比作唐朝的毗沙门天王之意。
这尊“毗沙门天王”造像,是 大足
石刻中的开凿最早的一龛大型造像。毗沙门天王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这尊外来的神像,身上却披着 中国
古代武将的铠甲。它和韦君靖所处的唐代流传的一个传说有关。据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安西城(今 新疆 库车
县)被番兵围困,唐边将表请救援。因路途遥远,救兵难至,唐玄宗令不空和尚恭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天王金身出现,于是天王金身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和铠甲绳,神兵著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番兵大败。唐玄宗闻奏大悦,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
西北 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像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可得“神力”,故 永昌 寨韦君靖镌刻此像。

第9号千手观音龛 晚唐
龛高2.8米,宽2.5米,深1.4米。正壁刻千手观音,头戴花冠,顶出二道毫光萦绕龛顶二飞天。胸饰璎珞,身着天衣,双足踏莲,倚坐(善跏趺)于素面方形金刚座上。座下右侧跪一瘦骨嶙峋作求物状之长者,左侧跪一双手捧钵作乞状之饿鬼。观音具四十二手(多残),肩上两手于冠顶合托一化佛,胸前两手合十,稍下两手置腹下,再下两手置膝施禅定印,其余各手分执瓶、铃、轮、镜、弓、杵、盾等法器。身后有圆形头光及桃形身光,外饰阴刻火焰纹,内刻手臂多只,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千眼。
观音像之金红等色彩仍可见,但“千手”中的许多手臂已断裂。两旁雕祥云朵朵,菩萨们脚踏祥云,如众星捧月,团结在以观音菩萨为核心的周围。


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晚唐,
主尊应为释迦摩尼佛,但目前已经完全残损,主尊四周共有十排小佛,共计有300尊,号称千佛,大多数佛像已经残损。

第36龛16罗汉像
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各有8尊罗汉像,合为16罗汉,罗汉像的座椅下方摆放着鞋、瓶、壶等物品。
第51号三世佛龛,刻于唐代光化二年(公元899年)。
外龛高1.58米、宽2.4米、深1.34米。龛正壁中刻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刻过去佛燃灯佛,右刻未来佛
弥勒
佛。三佛间侍立迦叶、阿难。释迦佛背光上方,浮雕二尊飞天。飞天两侧,各有六尊小佛,共十二尊。龛顶悬宝盖,盖侧刻诸般乐器。龛左右壁上层各刻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中层各凿三尊身着俗装人物像;下层各雕一明王。龛门柱上,各立一袒胸赤足、肌肉凸起、神态刚健威武的力士,残损严重。左右侧刻乐器笙、拍板、笛、羯鼓、排萧、箜篌、琵琶、圆鼓、铜钹、法螺、筚篥等。龛后壁中部浮雕二尊相向胡跪于祥云之上的飞天,飞天外侧刻有六尊小佛。
三世佛龛:三世佛端坐莲花台,阿难和迦叶站在如来左右。顶上祥云密布,众佛围绕着佛国的领导核心。但不知道这里是“横三世佛”,还是“竖三世佛”。所谓“横三世佛”是指佛国的最高领导——三人小组:主管西方的阿弥陀佛,主管中央的释迦牟尼和主管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所谓“竖三世佛”是指已经离休的老领导“过去佛”燃灯古佛,正在领导岗位上的“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既定的接班人“未来佛”弥勒。
第52号阿弥陀佛和观音地藏龛(图右)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女弟子黎氏为她的亡夫,雕凿了阿弥陀佛、观音和地藏三身主尊像。
左侧地藏双手捧珠,右侧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俗语所说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致敬、归命的意思。佛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归顺于佛,时常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来世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此龛中,地藏双手捧珠,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手持净瓶、柳枝,寓意洁净、除灾,是观音的常见法相。
第53号龛阿弥陀佛和观音地藏龛(图左)
前蜀
永平五年(公元915年)为时任“右衙第三军散副将”的种审能,为其亡男所造,祈愿“化生西方,见佛闻法”。中间主像为阿弥陀佛,左侧地藏,右侧观音。

第58号龛地藏观音,唐乾宁三年(896年)。
一个高1.34、宽1.24、深0.58米的小型龛。在龛的正壁,主尊是两身菩萨像,左侧为地藏菩萨,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头和双手已经残坏,身后有火焰形背光,头上有七宝盖。右侧为观音菩萨,头戴高花冠,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身后也有火焰形背光和七宝盖。这两尊菩萨像中间,冉冉升起一朵祥云,云中跪蹲一位妇女,双手拱揖在身前。龛的左右两侧壁,各刻有一身站立的菩萨像,双手托一盘。

第83龛观音
风化情况已十分严重,从现存的造像情况来看应为一尊观音造像,两侧有侍者,左右上角有飞天来迎。

第92-
北段石窟到此结束
北段从孝经碑开始,进入精华区。
孝经亭
在北山石窟南段与北段之间有一座孝经亭

第101号一佛二菩萨和第102号清《教孝》碑

第104号龛 《赵懿简公神道碑》(《蔡京碑》)
在北山佛湾103号窟的内壁正中,有一块范祖禹撰文、蔡京书写并篆额的石碑,叫《赵懿简公神道碑》,俗称《蔡京碑》。此碑高3.7米,宽1.37米,碑的正中,镌刻着两行篆文:“赵懿简公神道碑”。蔡京失势以后,群情激昂,遍毁蔡京所书之碑,故蔡京书法留存至今极少;此通碑,应当极其珍贵了。
《赵懿简公神道碑》(蔡京碑)
蔡京手书
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

第103号孝经碑刻
孝经亭内石壁全文刊刻“古文孝经”,北宋范祖禹书,南宋所刻的古文孝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宋代碑刻经学文献,也是现存最早的古文孝经。孝经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内容是古本孝经(汉版),海内仅此一刻,所以很珍贵。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孝经也遭到焚烧。汉朝建立后,儒生凭记忆写下《孝经》,即《今文孝经》。后来,在孔子旧宅,发现了孝经的原文,则称为《古文孝经》。大足的是国内发现的唯一的古文孝经实物,被历史学家马衡(1881年-1955年,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故宫博物院院长)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第105号毗卢佛龛

第112号龛 双身佛龛
主像为并坐双身佛像,释迦佛的生身和法身。

第113号 水月观音龛 宋 “风流观音”
该龛造像顶部为穹拱形,龛外门楣及两侧门柱士,刻水波纹装饰,观音身后刻一椭圆形背光(喻月亮),以示“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
正壁主像坐金刚台上,悠闲自若,恰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女子,具有浓郁的人间情趣,被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号。身后有椭圆形背光,背光左侧上方置一净瓶。两侧造像虚实相济,意境悠远,生动别致,不失为艺术佳品。

第116号日月观音

第117号地藏观音合龛。

第118号玉印观音,宋代作品。
观音左手持玉印,右手置膝,身后侍者照例是善财、龙女。第126号龛,也是宋代的玉印观音,但形象是右手持玉印,左手置膝。她们都面如满月,丰腴细腻。

第119号日月观音
又叫“不空羂(juàn)索观音”。
造像一般有六臂,上两手分托日、月,下两手分持羂索、宝剑,中左手托钵,中右手胸前结印。

第120号净瓶观音,宋代作品。

第121号宋代地藏观音合龛。
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主角是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按理说造像应当常把这二位菩萨放在一起,但由于大势至菩萨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所以北山石刻青睐地藏菩萨,常让地藏与观音搭档平起平坐。这龛中的观音,眼幕低垂,双手持如意。

第122号诃利谛母
该龛为平顶方形龛,正中坐诃利帝母,亦称鬼子母、送子娘娘,手抱一孩,左右站一侍女;左前还坐一哺乳乳母,龛内刻有九个小孩,或立、或坐、或伸臂、或屈腿,天真可爱,惜已残毁不全。
面目慈祥,凤冠霞帔,身着敝袖圆领华服,足穿云头鞋,脚踏几,坐于有屏风背衬的 中国
式龙头背椅上,俨然古时贵妇人形象,左手抱一小孩放于膝间。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位身穿宫服的侍女。龛左壁外侧的乳母头裹青色头巾,盘膝而坐,敦厚丰肥,袒胸露乳,怀抱一婴儿,专注哺乳,此等装束便是川东地区农村妇女当时的打扮。
诃利谛母俗称“鬼子母、九子母”。佛经记载,她本是 王舍城
外的牧牛女,因赴独脚佛出世之大会,善之舞蹈,而堕胎儿。由此发下来世要尽食人子的恶誓,后因其恶誓,恃其豪强日日食 王舍城
男女,佛以方便教化,使其弃恶从善,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该龛构图祥和饱满。主像诃利谛母,凤冠霞披,慈眉善目,耳饰珠串,胸束玉带,体态宝贵,右手拉一小孩儿,完全似一位人间慈母形象。主像左是乳娘,盘膝而坐,敞开衣襟,左乳裸露。主像右是保姆,发梳半高髻,披衫著裙,数名儿童或前或侧,或人抱或吃奶,或嬉戏或玩耍。
诃利帝母,俗称鬼子母,生有500子,本是一盗食人间小孩的恶鬼,后被佛祖收服,成为民间孕妇和儿童的保护神,俗称“送子娘娘”。龛中鬼子母呈贵妇像,身着华服,头戴凤冠。手抚一小孩与膝部,形象雍容华贵。有好事者考证以为,此像实乃宋真宗明肃皇后像——那位名叫刘娥的传奇女性。
第123号

第125号
数珠手观音
南宋
数珠手观音以其秀丽妩媚,典雅精美被视为北山观音精品之精品。观音俨然一位妙龄少女,立身斜依石壁,赤足站于莲台之上,头戴精美花冠,目光下视,嘴角上翘,双唇微收,流露出一种含颦欲笑天真腼腆的少女情态。她身段窈窕,三道弯的轻盈体态,显得落落
大方
;肌肤柔和,上体微露;肘悬飘带,腰系长裙,侧面迎风,那裙纱衣带在微风中轻扬,颇有一种静中寓动,“吴带当风”之妙。同时,观音右手持珠,左手轻轻地握住右手腕,双手自然下垂交叉于腹前,给人以豁达大度,悠闲自若的感觉。整个身躯笼罩于椭圆背光之中,营造了和谐统一的完美感和图案形式之美。


第127号
日月观音

第128号水月观音

第130号摩利支天女
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的护法神。是具有大神通之法的光明女神。两旁侍立为八大金刚力士
摩利支女神为佛教护法 菩萨
,梵文摩利支意为光明、阳焰威光,也就是积光天焰的意思,在藏地被称为“光明天母”,具有广大自在神通,念其名号能速离灾厄,诵其咒语能够隐身免受诸难,尤其受武士阶层崇拜供奉,在
西藏 、 日本 较有声望,可谓家喻户晓。她是一位能够自我隐形,同时为众生除灭障难,施予利益的女神,尊称她为摩利支天 菩萨 、大摩里支
菩萨 。
摩利支天三头八臂,赤足立于双层莲台之上。左臂依次举风火轮、胸前结印、持弓和持盾;右臂依次握剑、握箭、胸前结印和拄戟。


第133号 水月观音窟
正中的观音坐在台上。右腿曲起,右手置右腿上,一副休闲的样子。满身璎珞珠串,疏密有致,足见雕凿手法老到。左右壁刻有威武的四大金刚,形象夸张生动,栩栩如生。最有特点的是左侧的善才童子长髯满腮,满脸皱纹,比一般的童子形象长了四十多岁。看不到半点当年“红孩儿”的影子了!
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身着天衣,左手置膝握数珠,右手斜倚放右膝,左腿横置,右足跷放台面,呈游戏坐式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项后刻桃形火焰头光,后壁饰以
普陀山 ,左侧山上立一净瓶。观音 菩萨 安静祥和坐于 高台
之上,面目已带有男性特征。观音宝冠雕饰华丽,胸前、膝间、双袖皆密饰璎珞珠串;披帛、飘带满身,轻拂飞扬,极富工艺装饰之美感。
身后左右侍善财、龙女;左侧善财,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面相老成夸张;右侧为龙女,龙女倒是面庞
丰润 ,恰似宫娃。龛左右壁各有二金刚,共四金刚皆身著甲胄,腰束革带,双脚叉立,剽悍威猛,有撼天动地之势。


第134号大足石刻考察团记游碑
第135号佛与观音

第136号转轮经藏
全窟围绕着窟中的石雕转轮经藏,雕凿了一圈佛像。全窟造像个性鲜明,形神皆备。雕工技术精湛,线面并重,刀法洗练。窟内装饰繁多,精工典雅。难得的是保存完好,竟如新制,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据说大足石刻能申遗成功主要就靠这窟,还有千手观音,圆觉洞,毗卢道场。2002年中国邮政发行大足石刻邮票,一套四枚,其中两枚来自北山136号窟:一是普贤菩萨,一是日月观音。
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最里面,无缘看见

窟室中央屹立镂空的八角形转轮经藏:以蟠龙为座基:座上是露盘,露盘上刻四十余嬉戏儿童,或坐或立,或爬或卧:露盘上立八龙柱,龙的造型极具动势:

右壁为普贤菩萨 、日月观音、外为数珠手观音。
普贤 菩萨,中国 佛教四大 菩萨 之一,理性、德行第一。 菩萨
坐于白象背负的莲座上,面庞圆润清秀,体态前倾,目光下视,与观音达成视线的交融,且抿嘴欲笑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古代东方美女的典型特征。座下奴豹眼圆睁,气质粗犷,匠师们运用刚柔反衬的手法,西相比较,更加
成功 地表现了普贤 菩萨 的温柔典雅。这尊普贤菩萨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中为日月观音,
日月观音,面颊风腴、和蔼可亲,面部肌肉质感非常强,此像体现了女性肌肤富有弹性的特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位雍容华贵、安详自在的贵妇人形象。
左壁为文殊菩萨 、宝印观音、如意珠观音:
中为宝印观音,外为如意珠观音。最里面的是文殊 菩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