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婺源汪口

标签:
婺源汪口 |
分类: 2016浙闽赣徽 |


导游图

汪口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古老的永川河绕村而过,汪口古村就位于这个半岛之上。

曹公桥

水房


官路正街
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长街,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业码头的繁华。汪口村落地势前低后高,极具层次。先人出自于严防火烛,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虑,故从街头至街末,设置了从溪埠至村落纵深的酒坊、双桂、柴薪、四公、赌坊等十八条主要巷道;开设了与巷道相连的十八处溪埠码头。给当时河滩上常停泊的百十号商船装卸货物提供了方便,对汪口这个“草鞋码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关大桥

赌坊巷
汪口共有小巷18条,这些弯弯曲曲,高低错落的小巷编织成一个交通网把村子里的每家每户联系起来。
古巷18条: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

官路正街
汪口的民居也是沿溪而建呈梯状分布,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商铺夹道。

由于汪口是江湾、段莘两水交汇的地方,古时这里便成了商船穿梭,货物流转的商埠码头,商业十分发达。可以想象,当时那是怎样的一幅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景象啊!

村广场


东面是丘陵地形,地势缓坡向街上倾斜,居民民房都沿坡而建,一梯一梯的层次分明,是由于地基金贵的原因吧,房屋之间空地很少,但弄堂很多,弄也不宽,仅可行人,一阶一梯都是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弄两边民房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有湾有曲,有宽有窄。从街上向每个弄堂看去,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所以这些弄堂,也是写生画家的极好场地。

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余家,官路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


汪口的街道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式,一色木质建筑,街面仅2——3米宽,双合对门,有些少数的石库门,是过去的官家或富户,他们不惜门面,只求堂皇。而一般商家,都是活动门板,门檐不高,仅仅是小商而已,有的还仅仅是一条浅而窄的臨水摊位门面,三里多路的长街,未见有大商贾的痕迹。




乡约所
古街中有了修缮一新的“乡约所”,这是明清时期乡村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也是昔日俞氏宗族对族人进行伦理说教的祠堂。

“乡约所”的大堂有着石雕栏杆,壁上悬挂着一幅“归仁里”匾,下方陈列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两旁墙上还贴着《俞氏乡约》和《乡约会戒》的“管理条例”,俨然就是一个家族执法的“衙门”。

汪口村史馆(鑑三六公祠)
再往前是“鑑三六公祠”,这里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昔日汪口水埠头最大一家经营水上运输生意的——“俞利通行”。“汪口船会”前后三进,前厅木雕屏风上镌刻着大大的“船会”二字,展示了商行昔日“代客载货发夫”的旧貌;中厅陈列着一艘乌篷船,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一幅昔日的水路行程图;汪口曾为婺东货物集散地,素有“草鞋码头”之称。






东关大桥

桥上看汪口




俞氏宗祠
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祠堂旁边的花园种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桂树已有百年历史。

俞氏宗祠氏宗祠是汪口俞氏族人祭奠先祖的地方,祠堂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当时的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占地面积为1116平方米,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
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有大中小的各种形体和各种图案一百多组。

折回



停车场继续前行,到观景平台,看平渡堰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



附件:网上资源
一经堂
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一经堂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的门面砖雕、石雕简朴,而室内的梁、门、槛、护净等木雕则精雕细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讲究的排水系统。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三进五间,院子北面有一间专供闺秀生活起居用的“绣楼”,绣楼花槛雕工别致。正堂檐角、门面上下,砖、石雕构图讲究,物体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在狭窄的巷子里还藏着一座“懋德堂”。该宅是有着“业至三省,家无百丁”之称的巨商俞理臣的家产。俞理臣家财殷实,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声望。宅子取名“懋德堂”,就是希望子孙行大善,积大德。懋德堂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从大门砖雕的精致,到宅内梁、栏、门窗木雕的华美,无一不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据说,该村雄伟壮观的俞氏宗祠在修缮时,大门的五凤楼就是俞理臣出的巨资。
懋德堂的木雕令人惊叹。



大夫第
现存大夫第有两处。一处在李家巷,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库门的石雕精美绝伦。右隔壁还有一间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气势,保存也更完整。

养源书屋
养源书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内有一棵古木樨。

存舆斋书院
坐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屋内除栅栏托和护净有几组简洁的线条雕刻外,再无一处雕刻。宅内挂着3副古木刻楹联,自上而下分别用楷书、隶书、行楷书写,书体流畅猷劲,落款均为“王杰”,且有冶印。
生训堂
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内极少雕饰,梁枋上只雕几组简洁的线条,窗户上是很朴素的方格窗门。外墙用开砖装斗,前厅内墙用2米高,80公分宽的青石板做墙裙,庄重而坚固。
守训堂
建于乾隆年间,在柴薪巷内。超脊马头墙,有临巷更楼。进入大门通过更楼才进入院内。院子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花园边上是一个私熟馆。进入大门通过过道就是靠墙天井。正屋有一进三间,两厢二层结构。楼上正间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龛。俞运行宅建于清代。石库门枋上有飞檐戗角、重瓦斗拱的门罩。门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场景、花草等砖石雕刻。大院门楼内侧上方有麒麟送子砖雕。大门朝东,大门内是被徽商赋予聚财降福、四水归堂观念的高深天井。客座与厨房在东边,正厅与客座之间是女主人寝室。女主人寝室之所以设在此,是方便她内外兼顾照应周全。客座楼上是绣楼。
前一篇:2016江西婺源江湾
后一篇:2016江西婺源李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