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20-09-08 21:38:31)
标签:

婺源

汪口

分类: 2016浙闽赣徽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年8月12日上午11点多,黄山脚下酷热高温,室外估计温度35度以上,没有风。
       离开李坑,驱车沿S201继续前进,公路新修,路况不错。汪口村路标不明,错过许多景点。网上找了找,补齐。
       婺源汪口村位于婺源东江湾镇,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处,碧水汪汪而得名。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历史上被儿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来户,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格。 
      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村周青山环抱,清溪碧河,东水西流沿村落南侧浩荡而去,堪称奇观。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
      口村前低后高,枕高山,面流水,沿溪流由东向西延伸,迤逦展开。村前隔河的“向山”如一扇绿屏,气势壮观,使汪口发展形成了“山——水——市——居——田园风光”的村落布局形态。其村落空间的布局近似网形,以一条官路正街做“纲”,十八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错落有致、纵横发展的小巷,将民居织成一个个“目”。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商铺夹道。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馀家,官路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虽然明洪武年间以后,朝廷对民间建筑有严格的“三间”等级限制,但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馀屋;子孙繁衍,不足以居,就以回廊三间的型制往后扩建。如该村“慎知堂”就有三进六堂,14个大小天井、2个塾馆及1个前院加一个花园。
       汪口村素来重视教育,自宋至民国,建有“存舆斋书院”、“四宜轩”、“心远书屋”、“岩筑山房”、“养源书屋”、“国民小学”等许多教育馆舍与机构,使汪口村成大器者比比皆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俞姓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所有传统节日,有着十分隆重丰富的祭祀和娱乐习俗。正月要举行打字虎比赛,建有拱文亭、文昌阁等供文人墨客集会、进行吟诗作对的专门场所。一年之中,有36天要举行各种全村性的祭祀与娱乐活动,内容包括祭祖、祭神、灯彩、唱戏、同年会等等。汪口村至今仍在使用的方言里,保存着大量古徽语词汇音韵。
       明清时期,汪口喧闹繁华,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帆影蔽日,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江永堰、官路正街、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名古屋里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被国内外古建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国民族文化村”,
     2007年汪口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主要景点:古街1条,官路正街。古巷18条。60余条弄堂。石桥:聚星桥、曹公桥。古房屋:俞氏宗祠、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述德堂、慎知堂、生训堂、守训堂、积善堂、养源书院、存舆斋书院等计265幢,建筑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古水利设施:平渡堰。古消防设施:一是有天井的大宅都置镇宅缸,既蓄水以防火灾。二是各房股添置水龙。古排水设设施。
     本次旅游路线:景区停车场(11:42)->售票处->千年古樟树->曹公桥->水房->西关大桥->官路正街->村广场->乡约所->汪口村史馆(鑑三六公祠)->俞氏宗祠->东关大桥->附件网上资料->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原路折回->->->->->->->->停车场(12:05)->平渡堰。
      本次游览步行总时间约1小时,总里程:约1.5公里,
 
导游图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汪口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古老的永川河绕村而过,汪口古村就位于这个半岛之上。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曹公桥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水房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官路正街
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长街,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业码头的繁华。汪口村落地势前低后高,极具层次。先人出自于严防火烛,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虑,故从街头至街末,设置了从溪埠至村落纵深的酒坊、双桂、柴薪、四公、赌坊等十八条主要巷道;开设了与巷道相连的十八处溪埠码头。给当时河滩上常停泊的百十号商船装卸货物提供了方便,对汪口这个“草鞋码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江西婺源汪口
西关大桥
2016江西婺源汪口
赌坊巷
汪口共有小巷18条,这些弯弯曲曲,高低错落的小巷编织成一个交通网把村子里的每家每户联系起来。
古巷18条: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
       一个巷名就有一个故事,就有一段历史。比如夜光巷,夜夜有专人负责添油点灯,每晚规定每灯只添一两油,而奇怪的是,那些灯几乎夜夜都能亮到天明;又比如李家巷,说的是一位李姓女子嫁到汪口俞姓家没几年,丈夫就死了,李寡妇信守妇道,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儿子后来成就了功名。为感谢李寡妇对俞姓子孙的养育之恩,村人就将这条巷子改名为“李家巷”。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官路正街
汪口的民居也是沿溪而建呈梯状分布,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商铺夹道。
2016江西婺源汪口
由于汪口是江湾、段莘两水交汇的地方,古时这里便成了商船穿梭,货物流转的商埠码头,商业十分发达。可以想象,当时那是怎样的一幅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景象啊!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村广场
2016江西婺源汪口汪口的大街小巷一律采用青石铺路,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行人践踏,青石板已被磨平。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东面是丘陵地形,地势缓坡向街上倾斜,居民民房都沿坡而建,一梯一梯的层次分明,是由于地基金贵的原因吧,房屋之间空地很少,但弄堂很多,弄也不宽,仅可行人,一阶一梯都是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弄两边民房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有湾有曲,有宽有窄。从街上向每个弄堂看去,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所以这些弄堂,也是写生画家的极好场地。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余家,官路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汪口的街道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式,一色木质建筑,街面仅2——3米宽,双合对门,有些少数的石库门,是过去的官家或富户,他们不惜门面,只求堂皇。而一般商家,都是活动门板,门檐不高,仅仅是小商而已,有的还仅仅是一条浅而窄的臨水摊位门面,三里多路的长街,未见有大商贾的痕迹。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乡约所
古街中有了修缮一新的“乡约所”,这是明清时期乡村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也是昔日俞氏宗族对族人进行伦理说教的祠堂。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乡约所”的大堂有着石雕栏杆,壁上悬挂着一幅“归仁里”匾,下方陈列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六条“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两旁墙上还贴着《俞氏乡约》和《乡约会戒》的“管理条例”,俨然就是一个家族执法的“衙门”。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汪口村史馆(鑑三六公祠)
再往前是“鑑三六公祠”,这里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昔日汪口水埠头最大一家经营水上运输生意的——“俞利通行”。“汪口船会”前后三进,前厅木雕屏风上镌刻着大大的“船会”二字,展示了商行昔日“代客载货发夫”的旧貌;中厅陈列着一艘乌篷船,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一幅昔日的水路行程图;汪口曾为婺东货物集散地,素有“草鞋码头”之称。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汪口的古民居大多保持者原来的风貌,虽墙体斑驳,但昔日的高大雄伟依然存在。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东关大桥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桥上看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江湾镇汪口村村东头,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分三进(门楼、享堂、寝堂)两个相连四合院落。前后进各五间,中进三间,木板卷棚做顶,青石板铺地。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祠堂采用的是祭祀中最高级别的“周礼”。 
 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祠堂旁边的花园种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桂树已有百年历史。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氏宗祠是汪口俞氏族人祭奠先祖的地方,祠堂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当时的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占地面积为1116平方米,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仁本堂是俞氏宗祠的正堂。“仁本”大概有“以仁为本"之意吧。
 2016江西婺源汪口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
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有大中小的各种形体和各种图案一百多组。
2016江西婺源汪口
折回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停车场继续前行,到观景平台,看平渡堰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附件:网上资源
 
一经堂
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一经堂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的门面砖雕、石雕简朴,而室内的梁、门、槛、护净等木雕则精雕细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讲究的排水系统。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三进五间,院子北面有一间专供闺秀生活起居用的“绣楼”,绣楼花槛雕工别致。正堂檐角、门面上下,砖、石雕构图讲究,物体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懋德堂
在狭窄的巷子里还藏着一座“懋德堂”。该宅是有着“业至三省,家无百丁”之称的巨商俞理臣的家产。俞理臣家财殷实,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声望。宅子取名“懋德堂”,就是希望子孙行大善,积大德。懋德堂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从大门砖雕的精致,到宅内梁、栏、门窗木雕的华美,无一不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据说,该村雄伟壮观的俞氏宗祠在修缮时,大门的五凤楼就是俞理臣出的巨资。
懋德堂的木雕令人惊叹。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大夫第
现存大夫第有两处。一处在李家巷,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库门的石雕精美绝伦。右隔壁还有一间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气势,保存也更完整。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养源书屋
养源书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内有一棵古木樨。
2016江西婺源汪口

存舆斋书院
坐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屋内除栅栏托和护净有几组简洁的线条雕刻外,再无一处雕刻。宅内挂着3副古木刻楹联,自上而下分别用楷书、隶书、行楷书写,书体流畅猷劲,落款均为“王杰”,且有冶印。
 
生训堂
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内极少雕饰,梁枋上只雕几组简洁的线条,窗户上是很朴素的方格窗门。外墙用开砖装斗,前厅内墙用2米高,80公分宽的青石板做墙裙,庄重而坚固。
守训堂
建于乾隆年间,在柴薪巷内。超脊马头墙,有临巷更楼。进入大门通过更楼才进入院内。院子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花园边上是一个私熟馆。进入大门通过过道就是靠墙天井。正屋有一进三间,两厢二层结构。楼上正间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龛。俞运行宅建于清代。石库门枋上有飞檐戗角、重瓦斗拱的门罩。门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场景、花草等砖石雕刻。大院门楼内侧上方有麒麟送子砖雕。大门朝东,大门内是被徽商赋予聚财降福、四水归堂观念的高深天井。客座与厨房在东边,正厅与客座之间是女主人寝室。女主人寝室之所以设在此,是方便她内外兼顾照应周全。客座楼上是绣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