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20-02-22 12:48:30)
标签:

文化

教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朱子集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夫子说自己没有这三个优点,“而犹不敢当”,则与他章矛盾,也没有这样的谦虚之法;恰恰相反,夫子正有这三个优点而不知老之将至。比较详的辩驳是《四书辨疑》:以此章为夫子之谦,义无可取。谦其学而不厌,以为己所不能,则是自谓厌于学矣。谦其诲人不倦,以为己所不能,则是自谓倦于诲矣。既言厌学,又言倦诲,则是圣人不以勉进后学为心,而无忧世之念也。下章却便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语意翻覆,何其如此之速耶?夫子屡曾自言“好古敏以求之者”,“不如丘之好学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吾无隐乎尔”,若此类者,皆以学与诲为己任,未尝谦而不居也。况又有若圣与仁章“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之一段,足为明证。彼以学诲为己之所有,此以学诲为己之所无,圣人之言必不自相乖戾以至于此。于,犹如也。盖言能此三事,何有如我者哉。此与“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最相类,皆所以勉人进学也。伊川曰:“何有于我哉,勉学者当如是也。”此说意是。

郑曰:人无有是行于我,我独有之也。邢疏: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於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夫子不会这样骄傲,把自己托大,说别人不如自己。或许有人提出一个说法:这是在一个圈子里讲,比如与弟子讲课时,并非是和全天下人比较;夫子说,弟子们,你们都没有我老夫子努力啊,没我好学,比不过我这样一个老人家。夫子当然有可能如此说,然而,弟子都还在自己门下学习,并不诲人,与弟子们谈“诲人不倦”,和弟子们比这方面,似乎又无可比性。如此,“何有于我哉”不是和弟子们比较,不是说弟子们没有夫子努力修身诲人。

识学诲什么?是仁德道义及文化知识。何有于我哉?哪有我自己呢?是浑然忘我之态。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此说求学修道之法。首将所学默记于心中。其次须知,学无止境,故须学不厌足。如此则非记问之学,故可以诲人。但非一诲而成,故须不倦。孔子是圣人,教人亦望其能成圣人,未至于成,则不能倦。默学诲三者,何有于我哉。此章要义,在教人学道。默者寂也,识者明记也。寂然不动,而又明记不忘。此是孔子志于道之境界。心安于道而不移,即默即识。学也,诲也,皆不离道。全心在道而忘其我。故曰“何有于我哉。”

又一论极好,宦懋庸《论语稽》:孟子引夫子与子贡言,我学不厌,而教不倦。此篇若圣与仁章,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夫子固以学不厌诲不倦自任者,而何至无因为是谦而又谦之辞乎。然谓人无是行惟我独有,则又近夸大,尤非圣人语气。此盖当时不知圣人,谓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于我哉。似为得之。

这一论是说,或有人谓夫子“必有人之所不能有”,可能有人觉得夫子天生聪明之类,而夫子说,我只有识学诲三点,我并无其他。这一观点这么好,与我自己的“浑然忘我之态”的理解,很难取舍。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句也有“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有,但如《论语稽》作“此外亦何有于我哉”“我并无其他”来解,则夫子不会两处说自相矛盾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