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019-10-24 21:12:05)
标签:

教育

文化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贯”,行。除了朱子解通、邢昺解统外,还有行、为、事、服等解。王念孙《广雅疏证》: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里仁篇“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也。荀子王制篇云“为之贯之。”贯亦为也。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固执无违。”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云“奉承贯行。”贯亦行也。尔雅“贯,事也。”事与行义相近,故事谓之贯,亦谓之服;行谓之服,亦谓之贯矣。
很多前人的注解把这句讲得很复杂,我作下面的理解:
曾子只解释“吾道”“夫子之道”是什么,而未说“一以贯之”,重点词在于夫子之道。门人问何谓也,也是问吾道何谓也?而不是问一以贯之何谓也。所以曾子也就解释吾道何谓。此外,细细理解夫子与子贡的对话:“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夫子和曾子、子贡都说了一以贯之,两处一以贯之理应是一样的意思。然而,与子贡的一以贯之,是针对“多学而识之者”而说的,与曾子的“忠恕”沾不上边,难道多学而识要有忠有恕?以忠恕之道贯通学与识?没法理解二者的逻辑关系。然后现代人所用的“一贯”词语,就是一直的意思,如“一贯表现”。所以,我的结论是:“一以贯之”在夫子那个时代也已经是一个通用语,就是一直(一生)坚持这样做的意思。吾道一以贯之,其意思就是:我一直(一生)坚持忠恕之道。这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正是同样的意思,前后是相一致的,曾子解释夫子的话,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意思。前人借此解释很多道理,不知是不是夫子本意,有的解释很是玄乎,不知我的观点有没有一二分道理?
        “门人”。门人是谁?古来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是曾子的弟子,如邢疏:“门人,曾子弟子也。”二是认为是夫子的弟子。我认为是后者,我的分析是这些门人不拜孔子为师而拜曾子,这放着好老师不找?至少曾子学问不如孔子,是非常明确的。这不是找错老师了吗?或许夫子年老不收弟子,或者夫子收弟子条件很高?再说,曾子弟子怎么会在夫子家里呢?还是夫子出游到了曾子的书塾?而且,夫子未死之前,各弟子自己收徒的可能性不大,因他们还要向夫子求学;按史记所记载“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就是在夫子死后,很多弟子还是聚在一起做学问,事有若为师。当时有些弟子要曾子也事有若为师,只是曾子没有同意,可见曾子那时也未收徒,若那时已收徒,则别人就不会邀他拜师了。难不成曾子此时是研究生、博士之类,也可以带学生?自己未必会去招生,教些免费学生吗?古时有这种白送打广告的吗?也或者是夫子年老,把一些想拜夫子为师而又学识初级的,安排给曾子这位研究生来教,也是可能。
      真德秀《四书集编》:天地与圣人只是一诚。天地只一诚而万物自然各遂其生,圣人只一诚而万事自然各当乎理,学者未到此地位,且须尽忠恕。诚是自然之忠恕,忠恕是著力之诚。孔子告曾子以一贯本是言诚,曾子恐门人未知,故降下一等,告以忠恕,要之忠恕尽处即是诚。(诚是内外通透,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此,我又有一个新的想法,是我设想当时发生的情景而产生的:在学堂上,夫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者,一直坚持践行我的道(践我道者,岂不曾参乎!)。曾子马上应了一声“唯”,曾子的意思是,嗯,好的,唯命是从,我还会一直像以前那样继续坚持下去。夫子离开后,其他弟子不明白夫子的意思,就向曾子打听,说,夫子说你一直践行他的道,但我们不知道夫子的道是什么呀?你可以告诉我们吗?曾子就说,夫子的道就是忠恕二字而已,夫子认可我的并非是我知道他的道,他认可我的是我一直坚持修习他的道,坚持才是真正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夫子才说一以贯之。
       我不知怎么敢提出如此颠覆的观点,这得把多少前人的理论都推翻,我也不敢再坚持下去,坚持多么难啊,我也无法一以贯之地坚持我的观点,只敢提出来仅供参考以抛砖引玉,我依然还是回到我原来的解“我一直(一生)坚持忠恕之道”,这或与前人的注解更接近,更不离经叛道。
       一以贯之,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以行之,从忠恕之心以行之。万物之理来之内心自然,天性见于天道,从心所欲也。“忠恕”,君子忠德恕恶,忠心恕人,君子坦荡荡,恕则坦荡无物,能容人。夫子一贯以忠恕之道而行之而已。
圣人之道,非常人之道。圣人,自然修为之法;常人,条框自缚,难有大识大悟,不为恶,可也。故而于常人,不苛责于仁,而恕之。水至清则无鱼,人之俗气,亦无需指责。人性之,许争,天损益之。无益者,自改。
       天何以益?儒、法、道、佛皆可,非独一家,万物之理可也。独一,很多人会无处可去。比如,和道家无缘的人,独一的话,他无处可去,没法活。多几条路,他可能会入佛,悟到佛理,此生则安,此心则安。能入儒道而有感悟,也是上天给你的益处,是自心给自身的益处。
       修为,一层一层,层层精进;道德教化,积淀深厚;与老子所说,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同理。对于不能达到这个修为的常人,就恕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