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从教记二53:期中考试后的试卷讲解
(2025-05-10 21:57:28)
标签:
教育 |
周四是初四的学生进行期中考试,我们的会考科目是跟着初四一起进行的。没想到阅卷是量如此之大,居然达到了1600份左右,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阅卷量,以至于在周五上课的时候,都没有阅完试卷。而我周五的上课,仅仅是上了一节,下午的时间,学校召开了初三学生的家长会,自己的一节课就被耽误没了。上午的这节课,自己的任务就是讲解试卷,下周二的课,也是讲解这份试卷,因此,就不再回顾了。
这份试卷和原先的试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将小论文题目放在了27题,原先的时候是最后一题。我真不知道吧小论文题目放在这里的立意何在?但是,换汤不换药,小论文题目的出题方式依然达不到我的要求。因为,小论文题目,已经快要失去了论的含义。其本质就是挑选几个事件加上后面的意义,自己写出来。所谓的论,应该是议论,议论是对某个事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知识点。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日本的论文题目,仍然有启迪性:
他问: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嬴在设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日本学生的答案,非常的出乎意料。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后发生战争。后面的原因文字比较的多,我就不再引用。但是,这样的观点出自于一个中学生之手,的确是令人震撼的。的确,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大多是无用的重复,知识性的记忆。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学以致用的东西,紧密联系实际的东西,却是少之又少。作为导向性极强的试卷,应该在这个方面,走在前面。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出题的人,已经在摸索,探索中。已经做出了多次的修改,但是,更换的地依然很小,回旋的余地不大。可以尝试着减少小论文的分数至5分,让学生试着对某个历史事件发表一下观点。5分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但是,能够激发一下学生的开发性思维,也是值得尝试的。
这份试卷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含有“根据材料”回答类的问题,真的是太多了。印象中,大约有将近25分的样子。这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此类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出示的材料中。学生只要能够细心的读题,审题,就完全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在讲解这份试卷的时候,也是完全把重点放在了这个方面,告诉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点。答案一般是在句子的结尾或者是开头的地方,注意寻找段落的中心句。我想,既然出了这么多“根据材料”回答类的题目,目的当然是为了降低难度啊,就是不知道学生考的咋样了。看来,出题的本意,也是为了降低难度,让更多的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会考时,有更多的自信心。
前面的材料题,由于时间有限,几乎没有细致的讲解,只能把讲解的机会留到下节课了。
总的来说,试题的简单程度完全超乎自己的意料。看来,只有把课堂纪律弄好了,成绩自然就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