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石关揽胜

(2025-04-23 22:03:38)
标签:

教育

在忙完各种工作之余,在朋友的介绍之下,便驱车前去和庄的名胜一饱眼福。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叫做青石关,驱车十分钟左右,就顺利达到了。找个合适的地方停下车,走了没几步远,就来到青石关前。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墙壁上的青石驿三个大字,看来,在春秋时期,这里曾经十分的繁华,是作为驿站,连接来往的商客。这是一条交通要道,正好在通往齐国首都临淄的大道上。而且,为了便利来往的客商,还专门设置了休息驻足的场所。在墙壁的右侧,正好有解释的句子刻在木板上面。仔细一看,原来最初是为了抵御当是的鲁国、楚国修建的。古代的时候,这条关口长约3公里,宽28米。现今,由于道路的修建,侵蚀了原先的古道,导致现今的青石关略显窄小。

顺着道路继续走,不到几米的距离。往右侧一拐,便赫然见到了一座仿古的石门。朋友介绍说,这就是青石关的核心位置。自己不禁肃然起敬,认真观瞻起来。石门呈拱形,但拱门极窄,仅一辆独轮车可通过。看来,这样的造型,的确是为战争准备的,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顺着拱门往东,就是通往临淄的通衢大道。眼前不禁浮现出来春秋战国时期,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的场景,繁华的通衢,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次交流,前往齐国的都城。

时的运货工具,大多是木制的独轮车。就见青石关外的地面上,居然被独轮车的车轮碾压出了深深的辙印。深度达到了15-20厘米,这样的辙印,到底是见证了多少车辆的往来,才形成这样深的辙沟,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但在这样坚硬的青石上,至少有上万两的独轮车被劳动人民推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此。它穿越千年,保留至今,仅仅这一溜的辙印,就有满满的历史感。传递着劳动人民艰苦的印迹,给人以无比的震撼。

顺着出关的道路前行,就是一条用青石铺就得大路。它蜿蜒曲折,消失在看不到边际的山中。这条路,除了通商,也是行军打仗的重要关隘。从山下回望关口,真的是无比的险要,地势呈陡坡状,关口就是最高点。借助两旁的山势,真的是易守难攻。无论何方的军队,想要通过青石关往前,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迈过去。

同行的朋友还指了脚下的一个山洞,告诉我们:据说,这个溶洞能够直达临淄!是否真的直达?现代的人没听说有考究过的。我蹲下仔细看了看,这个溶洞,看起来不大,也不够深,洞口仅一人能通过,但是有拐弯的地方。具体能够通道什么地方,朋友也不知道,相信古语应该有所指吧!

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就是关隘的核心地带。抬眼望去,两侧的岩石层层叠叠,好像是堆积起来似得,经过千年的风化,似乎手一摸,石头就会被捏碎。这个关隘给人的震撼,压迫感,真的是无以复加,难以言表。

清朝的莱芜知县叶方恒曾著诗云:”两壁插天中一线,人从石缝窥天面。山头倒树挂飞云,山脚流泉奔急箭。夹谷当年应是此,雄关百二强齐堑。往来莫视作沧桑,夫子之名天不变。”一语道出青石关的奇险,而今,青石关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仅成为历史的见证,矗立在这里,自己也不禁感叹:

雄伟关门奇俊险

森森柏树入云天

通达瓮口今犹在

不见临淄商旅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