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中国年
(2025-03-03 19:30:43)
标签:
教育 |
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中午饭过后,收拾妥当一些事情,就和父亲准备去贴上春联。就见父亲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副红彤彤的春联来,崭新崭新的。于是,带上胶布,拿上剪刀等工具。等我们走出家门,来到外面,就发现左邻右舍的春联,都已经贴在门两边了。放眼望去,一派红彤彤的气象。这抹红色,是喜庆的红色,是过年特有的中国红。年的味道,就在一副副春联的张贴中显现出来了。
要说起过年贴春联,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诗人王安石的诗,表明了春联在当时的形式,就是桃符。这一点是有据可寻的,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也说:“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他不但说了春联的就是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还介绍了自进入腊月以后,文人墨客就开始摩拳擦掌,书写春联。桃符和春联一样,是悬挂于门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憧憬。
而桃符到春联的转变,则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公认为首副文字春联,这位后主自然也成了春联的最初创作者,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就从那一直延续到现在。
到了清朝的时候,是贴春联的多,挂桃符的少。而当时的文人,也就趁着这个时候,去集市上舞文弄墨,书写春联。吴庆坻在《蕉廊脞录》写到“吾乡丁飞涛先生……岁尽无钱,磨墨市上书春联,儿童妇女争以钱易书去”。看来,清朝的这位丁先生,过年的时候没钱,就去集市上写春联。写好了以后,儿童和妇女争相去买。春联写的内容则是吉祥的祝福语,吉祥祝福的话语总是受到人们的喜爱。沈初的《西清笔记》载“惟年前书红纸春联,则撰吉语”。特别在过年,旧的一年翻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每个人都对来年充满了希冀,希望在来年能够有好运。
想起自己小时候贴的春联,几乎是几十年来不变的内容。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流传了几十年的时间。这些春联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岁序轮回更替的文化内涵。在老家院子里的时候,养猪的门上,要贴上“六畜兴旺”;睡觉的屋里,则要贴上“身体健康”;大门的里面,贴上“迎门见喜”,外面,贴上“出门见喜”。而今,随着农民们搬入楼房,这些春联,就随之销声匿迹。今年的春联,则是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灵蛇飞舞千山秀,骏马奔腾九州新。气势雄阔!朗朗上口!
自家的春联是用胶布粘上去的,为了牢固一些,还多粘了几块。贴完以后,顺便去邻居家看了看。全部是从集市上买的,红底黑字,成为年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装点着春节的喜庆,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农村大地上生生不息,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而春联贴完之后,等待人们的,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