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从教记25:这节课像是裱糊的
(2023-12-08 21:56:19)
标签:
教育 |
课前就知道,两个班的复习进度是有差距的。如何弥补两个班的进度差距,自己也是响了一些的办法,但是,效果不大。
到了学校,提前准备一下应该怎样来上这节课。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那张提纲,是必须应该有的;周末的一张选择题试卷,也是应该准备的;还有就是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提纲,也是应该有的。就是这些了,既有回顾复习的内容,又有本节课将要复习的内容,算是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
二班的进度稍微的快一些,所以,在复习环节多耗费了点时间。对每个问题,基本上都进行了诵读,提问。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1861年改革的评价,美国内战的影响,明治维新的影响等等。只不过,背到后来,发觉时间真的是太有限了,只好作罢,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读。结果,迎来的却是一片静谧,继而一片嘈杂之声。看来,学生在没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之后,就立刻丧失了目标动力,变得自由放纵了。
一班的话,这个环节,仅仅是让学生诵读了一遍。过了几分钟,等读的差不多了,就让学生坐下。自己简单的说了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连提问也省略了,就省去了将近20分钟。这样做,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下一个环节两个班都一样了,就是根据课件来复习第一册剩下的内容。其实,可将上更多的是题目,通过题目,来看课本。遇到重要的问题,则是停下来诵读,提问。这样的方法,好不好?自己基本上是不得而知的,持怀疑的态度占得多。但是,时间太紧了。没有办法的事情,课本还是一定要再次的回顾,通读一遍的。这样的蜻蜓点水式的复习,学生的脑海中的因素肯定不会很大的。必须要回顾课本,让学生对课本加深一遍印象才行,否则,这次的复习就是徒劳的。
做课件上的中考题,学生还是有兴趣的。每当念到这些题的时候,全体学生都他起了头,看着屏幕。显示出在观看、思考的样子。自己对重要的题目一讲再讲,并且落实到课本的什么地方,都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能够听讲的学生,应该是都能明白的。
再一个环节是落实提纲上的内容。这本是自己复习的一个主线,有的答案,在周末的时候,已经发给学生了。还有小部分没和学生阐明,只能再次的回到课本,根据课本来讲解答案。坐提纲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是积极认真的。只有一部分,心不在焉,无所事事,看来,还得重点关注这些学生。两个班的进度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到了下课的时间,正好下课铃声响起。
下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就像是裱糊的一样,对学生而言,没有复习到什么有实质的东西。为了赶进度而毫无章法的复习,课本基本上成了摆设。看来,对于如何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自己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课本的通读一遍是一个必须的内容,下次不能丢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