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钱溯源-汉朝货币06
前文说到,西汉从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前175年)开始铸行“四铢半两”钱,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废,“四铢半两”流通了文、景、武三朝五十余年。中间武帝在建元元年曾一度铸行“三铢钱”,至多也不过四年时间,就又将钱币重量恢复到了四铢。可见金属货币重四铢,已经十分接近流通领域的需求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币制改革,开始铸行“五铢”钱。面文为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在3.5克左右,对钱币的样式形制都有统一规定。“五铢”钱是西汉经过反复探索长期实践找到的最佳钱币重量单位,合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乃至唐初一直都在流通使用,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长的钱币。实际上之后朝代的宝文钱也仍然延续了“五铢”3克左右的重量。遗憾的是,在泉友们汇集起来的祭祀大钱中,尚未见到大型“五铢”钱的身影。
“五铢”钱流通了739年之久,并非其间没有其他名目的铸币。就连汉朝本身,也有其他名目铸币的插曲。西汉末年,8岁的汉平帝刘衎即位,改第二年年号为“元始”(公元1年)。王太后监朝,委政于侄子王莽。王莽大权在握,让自己的女儿做了汉平帝的皇后。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将平帝毒死,扶持年仅两岁的刘婴居太子位,改年号为“居摄”,由王莽“摄皇帝”位。王莽践位后在币制方面肆行复古改制,前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契刀五百”钱就是王莽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的产物。这种钱币长74毫米左右,形制不伦不类。上部为方孔圆钱形状,穿孔右左横书“契刀”两个篆字;下部为刀形,币身直书“五百”二字。顾名思义,这种钱币以一当“五铢”钱五百枚使用。王莽改革的本意是控制经济命脉,但这种大面额钱币市场无法使用,大量钱币被收入国库,导致大批百姓破产怨声载道。“契刀五百”钱一共只行用二年时间就不得不停铸了。
与行用钱相对应,目前亦见两种“契刀五百”祭祀大钱,一种高230毫米、宽90毫米、厚7毫米,重520克。面文“契刀”两种字形较长。另一种形体更为硕大,高370毫米左右,面文“契刀”两字笔画较细、字形较宽。两钱刀体上的“五百”两字写法也有差异。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契刀五百”祭祀大钱,高230毫米、宽90毫米、厚7毫米,重约520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契刀五百”祭祀大钱,高370毫米

常光跃泉友集藏的“契刀五百”祭祀大钱,高375毫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