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钱溯源-汉朝货币03
古代金属铸币的大小,是与钱币的购买力和当时的物价相关联的。金属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金属本身的价值,所以钱币越大越重价值越高。但钱币过大过重不便于携带和找零,甚至会影响市场交易。秦兼并六国后统一行使“半两”钱,结束了各地钱币各行其式的局面,方孔圆钱成为流通两千余年的固定钱币样式,可谓功莫大焉。可是秦朝对钱币的大小轻重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足重的“半两”钱为十二铢,无疑是过大过重的。实际上汉初货币政策的一系列调整,正是对钱币大小轻重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探索。先是感到秦“半两”过大使用不便,汉初才允许民间自行铸制重三铢的半两钱。但民间铸钱偷工减料将钱币铸成了“榆荚钱”,导致了严重的币制紊乱。即使足重的三铢钱也过于轻小琐碎,市场用不到这么小的货币单位。所以高后二年又改变货币政策铸行了“八铢半两”钱。可是矫枉过正,“八铢半两”又重现了钱币过大过重市场滞行的问题。到了高后六年,西汉再次调整货币政策,推行了“五分钱”。《汉书·高后纪》中有“六年春……行五分钱”的记载。丁福保在其《古钱大辞典》中认为,“五分钱”的重量即为足重半两钱的五分之一2.4铢。也有人认为“五分钱”得名于钱币的直径为当时的长度五分。不管怎么说,实际上“五分钱”是再次恢复了汉初的榆荚钱,只是由私铸改为了官铸。
目前也见到与流通的“五分半两”钱相对应的更为硕大的祭祀大钱。其直径为106.9毫米、穿宽30.0毫米、厚8.7毫米、重364.2克。铸工明显比前两种“半两”钱更为精整,边缘规整,穿孔方正,钱背坦平如砥。钱面在穿孔两侧右左横书“半两”两个大字,字纹高挺,笔画凝重,书法与谱载“五分钱”如出一辙。
笔者集藏的西汉“五分钱半两”祭祀大钱,直径106.9毫米,穿宽30.0毫米,厚8.7毫米,重364.2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西汉“八铢半两”祭祀大钱,直径125毫米、穿宽29毫米、厚18毫米、重834.1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汉初“半两”祭祀大钱,直径108毫米、穿宽29毫米、厚10毫米、重451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汉初“半两”祭祀大钱,铅质,直径106毫米、穿宽28毫米、厚10毫米、重531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汉初“半两”祭祀大钱,直径110毫米,重451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