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元世祖忽必烈铸“中统元宝”大钱01
“中统元宝”楷书背上斜月下星外郭出水菱荷纹大钱
“中统元宝”是元世祖忽必烈铸币。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他是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59年9月,其兄蒙哥在合州前线去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上都(开平府),建元中统。中统年号共历时五年(1260年—1264年)。期间铸有楷、篆两体的“中统元宝”小平钱,楷书钱对读,篆书钱旋读,均比较稀少。与其相对应,亦见楷、篆两体的“中统元宝”祭祀大钱。
下面先介绍一种最小等级的“中统元宝”楷书祭祀大钱。该钱直径72.2毫米,寛缘细郭、穿孔稍小。面文“中统元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工整刚健。钱背穿上铸凸起的斜向仰月纹、穿下铸星纹标记。穿上铸斜月也是元朝祭祀大钱的独特标记,其他朝代未见使用这种标记者。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五组出水菱荷纹,这种纹样曾见于西夏“大安通宝”祭祀大钱。纹饰中菱角、菱花枝叶和荷叶交替出现,呈现出一派水畔美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采菱曲》描写得十分形象:“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我们在祭祀大钱上,也不难读出这种太平安乐的景象。这种纹样渲染了繁荣兴盛的氛围,也寄托了本固枝荣、世代传承的良好寓意。可是这枚钱币外郭上的纹饰十分肤浅,加之锈蚀覆盖,若非手持实物几乎难以辨识。这类次品钱币一再证实了笔者关于钱币上的阴刻纹饰是用固定模具在蜡膜上压印出来的推断。由于压印工序没有达到质量要求,采用失蜡法翻制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残次品。每逢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都不由得暗暗佩服那些洞悉古今者真是太有想象力了,所谓这些大钱上的纹饰都是计算机程控机械刻花形成的论调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笔者集藏的“中统元宝”背穿上斜月下星外郭出水菱荷纹大钱,直径72.2毫米,穿宽12.3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5毫米,重141.8克
“中统元宝”楷书光背小平钱,银质,直径23.5毫米,重4.1克
“中统元宝”篆书光背小平钱,银质,直径24.5毫米,重4.6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