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香淡淡》—17校址假说
(2022-05-11 13:00:55)
标签:
小说女大学生故事 |
分类: 《幽香淡淡》 |
汽车渐渐驶离繁华市区,关于报到校址的更改,新校区的风沙,似乎理所当然,大家已经能接受了,没人再提出异议。
这一车的乘客,包括那位年轻的女张老师,从小到大,哪个没被风吹过,热风冷风寒风,风雨风雪,肯定都领教过了,对于回乡和上山下乡的青年,那就更不用说了,为了上大学,小小风沙又能算得了什么?
况且,按照张老师的说法,新校址的选择,也是颇费周折,绝不是一拍脑门,头脑风暴产生的结果,而是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层层审批的结果。所以迟迟不能开工,直到到现在,七七级新生都入学报到了,一期工程还没有全部启动。
据说,当时首选新校址位于市区东南部,靠近一个著名的天然海滩景区。这景区在本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为这座城市争色不少。那里山海相依,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夏日更可以逐浪玩耍。
如果俯瞰地面,那里和现在的地址,遥相呼应,正好是对角线的两端。这边是大风呼啸,沙尘飞扬,那边则是碧海蓝天,海鸥飞翔,。正因为那里依山傍海,景色太美,所以成为被否定的理由。
“潮湿上锈说”认为,海边湿度太大,不利于设备仪器的存在,工科院校吗,尤其是本校首选的学科,都属于应用化工类,基础课专业课,大都离不开那些五花八门的实验室,但这个“潮湿说”好像不能成立。
事实上,有特殊要求的试验,要在恒温恒湿实验室内进行。而学校实验室内,最常见的都是玻璃制品,设备仪器必是喷漆或不锈钢制品,不存在上锈的问题。
如果那样的话,以潮湿著称的江南,可如何是好?还能有理工科大学或实验室吗?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又将会坏掉多少东西。
况且,对于这样一个被海岸线包围的城市,海水蒸发带来的潮湿之气,岂是距离可以阻断的吗?市区纵横区区几十公里,与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微不足道了。只要大海愿意,飘渺的白雾瞬间就会笼罩周边一切,无论你身在城市何处,都会被来自海的水蒸汽所包围。
还有人提出了“腐蚀说”,即对青年人灵魂的腐蚀。这个说法更可怕,试想在海边建校,万一设备仪器被腐蚀了,可以更新换代,上报设备处,签个字就完事了。
可这人的大脑若是腐蚀生锈了,可怎么更换,搞不好啊,这个生物体就没必要存在了,更没有培养价值,那还读什么书哇。
“灵魂腐蚀说”者,是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他们认为,在那里建校,势必会对学生们产生恶劣影响。那个风景区,从古到今就有很多爱情传说,这些年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小年轻的搞对象的都愿意往那跑,似乎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的专用场所,总之,那地方也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温床。
细思极恐,这也太可怕了,如果把学校建在那个黄金海岸,这学生还有个管?万一搞起对象来,咱们学校和老师可都有责任。
我们学校的学生守则,已经明文规定,在校学生不许在校谈恋爱,这可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学学,不要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所以必须一票否决。
至于这些学说是谁提出来的,无论是专家学者校领导,还是已经离开的驻校工宣队长,现在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了。新校区已经在本市的风口,在采石场、石材厂和水泥厂的包围之中,隆重开工了,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之中。
“未来的滨海工程学院,就要屹立在那块土地上,生根发展壮大,成为学子们羽毛丰满的摇篮,起飞的基地。”张老师是这样结束她的介绍的,至于最后那半句话,可不是她思维混乱,而是她突然想起了那轰鸣的飞机,现场发挥的结果。
张老师虚虚实实的介绍,让车内的学生们,耳目一新,各自开始了链接思考。理所当然
一心向学的同学,虽然不喜欢风沙,但也觉得校址的选择,乃是上乘之选。上大学吗,就是为了学习。为什么出家人的寺庙,都远离喧嚣和人间烟火,建在深山老林或清静之地,还不就是为了远离世俗,避免干扰,专心修行。
那个被放弃的校址,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当老师的说者无意,做学生的可是听者有意。在刻苦学习,节假日时,去海边旅游观光一下,还是要有的,就是苦行僧,也要适度舍弃不是。
但是,作为这届学生的辅导员老师,有一点她早就十分清楚,七七级大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现在,她眼见为实了,依她张老师的眼力,这一车人的年龄,和她相比,应该是大于等于或小于,大小跨越有十多岁之多,学生年龄严重的大小不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