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香淡淡》—6隔空旁听
(2022-04-14 16:16:11)
标签:
小说女大学生故事 |
分类: 《幽香淡淡》 |
列车在加速,出城了也过了江桥,铁路两旁熟悉的房屋不见了,远处下乡插队的那一大片村庄,也一闪而过没了踪影,陪伴米兰22年的一切,转眼被抛在了后面。
列车越开越快,同样的山山水水,可窗外的景物却是既熟悉又陌生。“过了这一站,就该出省了。”米兰听出是来自那边的声音,而且是出自那个热心男青年。
她人坐在这里,可有大半的精力可是在那边,东西寄存在人家的地盘是一方面,关键还是羡慕那边的三个同龄人。第一次出远门,谁不希望有个伴,互相照应,聊天说话也不孤单。
那两男一女的三人组合,在这个三号车厢里,有些鹤立鸡群,不仅米兰在倾听,附近的旅客也在关注。
“刚才那个车站叫什么名字,你们两位谁能告诉我?”是那个眼镜女的声音。
米兰听后暗自好笑,上车后就他们在说家乡的车站,讨论了半天,竟然不知道啥名?这么有名的车站,真是孤陋寡闻,米兰不由得摇了摇头。
早就听老师说过,家乡车站的绿瓦飞檐,古色古香,在北方实属罕见。1932年的那一场对日阻击战,估计他们就更不知道了,战斗就发生在车站附近,一百零八位英雄均被安葬在了烈士陵园。
从上小学开始,每到清明时分,学校就要组织去祭扫烈士墓。幸运的是,经历过战争和战斗,这个车站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为家乡的骄傲。
男眼镜的声音打断了米兰的回想,“方仲丽,开什么玩笑,你就是再弱智,站牌上那三个字,不能不认识吧?”
“你才弱智呢,有本事你念给我听听,如果前两个字不认识,就念最后一个字也行。”“哈哈,我明白了,不过再狡猾的敌人也斗不过好猎手,我就是不告诉你。”
米兰也有点听明白了,这个叫方仲丽的女青年,是想知道那个字的发音,这个字的确有点意思,以前也听人争论过。
“不就是Pu堡吗,看你俩弄得这个神秘。”热心男又是没忍住,甚至先于米兰念出了这个读音,而且也是3声。
男眼镜提出了异议,“电影《柳堡的故事》怎么解释。”女眼镜更是咄咄逼人,“那你认为这个字,到底应该读哪一个音?”“我觉得两个都可以。”“你等于没说。”两个眼镜,一来一往争论个不休。
米兰真想过去告诉他们,念这两个音应该都可以,家乡人平时也会念出两个音来,只不过她和家人是习惯念三声的Pu。那个热心男的声音,一字不漏地传进了米兰的耳朵。
“就是应该念Pu,这个字用作地名时就是这个音,至于《柳堡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这个堡带有堡垒的意思,你想如果没有二妮这个后方堡垒,男主人公在前方能打胜仗吗?这趟车再往前开,就有刘二堡,还有三十里铺。”说完自己先嘿嘿嘿地笑了起来。
“你懂得可真多。”女眼镜发出了赞叹,“你说得有一定道理。”男眼镜也表示了赞同,可旁听的米兰却有了疑问,“那个三十里铺,是家乡这个堡字吗?”
“方仲丽,我跟你说,柳堡有故事,这个堡故事也不少。”男眼镜的声音又传了过来,只不过是压低了声音。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可真是一个堡垒,从四六年秋天起,四野指挥部就设在城内,那位付统帅在这里住了两年多,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就是从这个车站出发奔向锦州的。
“他知道的还挺多。”米兰觉得这个的男青年,有点像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同学们私下里叫他小先生,这位听起来也有点的风范。那面戴眼镜的小先生在继续,这边的米兰也想起了他所说的指挥所。
那是一个有钱人留下的庄园一片灰瓦青砖的建筑群,和一个厚重的大门,组成了一个很大的三合院,从外面看,每一面的房子,都有十多间之多。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家门口挖的地道,据说就通向了这个作战指挥所,后来那里成了粮站,进出次数多了,也不再觉得有多神秘。
这时,那边的眼镜女说话了,还是那样的问题,“那这地方有多少年了?”
而眼镜男小先生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那历史可长了,三至四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清朝十九世纪初在此建制,如果从那时算起,今年是1978年,你说有多少年了?”
热心男青年脱口而出,马上跟进,“起码大于一百五十年了。”
米兰心想,“这人反应还挺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