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2019-10-16 08:41:19)
分类: 名师园地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

——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  张广胜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小学的写字教学,可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本乎手的生理功能与运动方式,训练学生到达心手相融,自然书写的状态。本文提出了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并探索出汉字练习操的实践形式,希望借此回归到书写本身。同时,结合传统文学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指实掌虚  笔势书写法  汉字练习操

【作者简介】 张广胜,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书法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深圳中小学好课程《律动的点画:小学硬笔书法简明教程》负责人  

邮编:518081  联系:15112398176

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书法学习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而产生的遵循自然书写的笔势书写法,就是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书写中学习优美文学作品,是新样态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直至发展到后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与人都属于自然,强调天地万物的和谐平衡;“天”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要合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深刻。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汉字硬笔书写上,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的“指实掌虚”

民国及之前,中国人的书写是由兽毛制成的尖锥体的毛笔来完成的。“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富有弹性可储墨的毛笔,在纸上的挥运,产生了“一时一状、千人千面”的形态, 生生不息,丰富和发展了汉字的书写文化。由“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派生,“字如其人”也成了书写的一个重要标识。现代人改用硬笔(铅笔、钢笔、水笔等)书写后,笔尖的斜面和小钢珠代替了尖颖的毛笔笔锋,千姿百态的点画形状变成了单一的线条。工具的基本属性变了,但使用者的手还是从古到今的手,它的生理结构与运作的机能并没有改变,这也成了本文探讨硬笔教学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古人的书写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的书写理论。

高桌是到宋代普遍才使用的。在此之前,人们使用的是矮桌子。这也意味着,人们书写时,身体不会趴到桌子上,左手斜着执纸,右手手臂悬空,手斜着执笔书写,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可以达到米芾所说的“八面出锋”的用笔效果,八个方位加上深浅(前后),可以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那么,书写时,手指、手腕又各自充当什么角色呢?

历史上有关执笔法的阐述很多,也有不少争论,“指实掌虚”就是前人的宝贵经验。尽管苏东坡有“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的说法,但“指实掌虚”的五指执笔法实际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指实”是五根手指互相配合,实实在在地握紧笔杆,手指尖接触笔杆(生理学告诉我们,手指间的神经末梢最多,触觉最敏感)。手指的基本任务是“执”,没有其他运动的要求。“掌虚”是指手掌手腕要处于虚和的状态。“虚”如车轴的滑珠,运转无碍,灵动;“和”则手掌各部分各司其职,配合一致。指司执,掌司运,运动的驱动力基本来自手腕。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说“用笔须手腕清虚”大概即如此。

即使到了高桌普遍使用的宋代,“指实掌虚”执笔法依然是通则。古人指的是毛笔,现代人使用的是硬笔,工具变了,但原理应该是不变的,依旧是“指实掌虚”,只不过是笔杆从垂直状变为倾斜状而已。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我们来看小朋友执笔的常见的状态,由于手上肌肉发育还不成熟,执笔写字又很用力,50%以上孩子基本上用手指关节卡住笔杆来写,造成了千奇百怪的执笔姿势,如图:

这种执笔,限制了手指与手腕的功能,书写的结果只能导致点画的散乱、拼凑,结构的散乱,难产生美感。

这里反复关注执笔,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人讲究物尽其用,顺乎自然,顺乎人性。书写过程中,天者,纸笔也,人者,手腕也。合一者,手顺乎生理结构的自然运动规律,执着笔,笔尖在纸面上和谐自然运动书写也。那么,硬笔执笔怎样才合乎自然之理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去深究一下。
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长期观察与体验,认为运用“指实掌虚”执笔法,斜执硬笔,手腕摆动,书写流畅自然而有美感。执笔时,大拇指与食指指尖对齐捏着笔杆,中指指甲与肌肉相接处在下面垫着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鞋托在中指侧下面,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第一节与手掌相连的关节处,手掌侧刀处虚贴桌面,以手腕的豆骨为支撑点,手指与手腕配合运动书写。

手指手腕分工,以“木”字为例,手腕主要负责横向的运动,写横一类的笔画。手指主要负责纵向运动,写竖一类的笔画。手腕与手指联合运动负责写其它各种类型(撇、捺等)的笔画。

从某个角度来说,执笔也决定着运动的方式,合理自然地发挥手与笔的功能,书写者的内在的体会是愉悦的,反之就是不自然的、不舒服的。

三、有趣的汉字练习操


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五乖五合,心手双畅的说法,都是强调人与工具、环境、心境的和谐,才能写出好字。受此启发,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快乐习字,自然书写”的教学理念,自然书写是因,快乐习字是果,力求达到自然书写的状态

现阶段,不管是市面流通的,还是配套的中小学硬笔写字练习教材,其编写都离不开笔画、偏旁部首、结构、章法等几部分,从分析笔画的起笔、收笔,长短,曲直,斜正入手,到笔画组成偏旁,偏旁组成结构,从单字结构到整篇的章法,基本上都是着眼点画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来教学的。举例如下:

如用笔方面,有斜切起笔,顿笔回收的说法。分析偏旁时,如单人旁,先写短撇,然后在短撇中间写短竖。分析结构时,如打仗的“仗”字,基本上都是分析字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等等。这种分析法,讲究的是笔画的形态和位置关系,专门在“形”上下功夫,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也是语焉不详。其实,从运动的角度来说,书写是通过手与笔的运动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如果关注点从“写成什么样?”变为“这个应怎么写?”,从关注静态的字形变为关注动态的运动。视角变了,可能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书写体验。

笔尖运动,关注的是笔尖在纸上的运动过程。在蔡邕的《九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这些古老的书法理论著作中,都强调一个“势”字,卫夫人《笔阵图》中的“阵”,与“势”也有相通之意。在文字草创后,涉及到的各种书体的书法理论,都是论势不论形,把势摆在第一位。

“势”是什么?刘彦湖先生认为: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

受传统关于“势”的理论启发,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点画的相生相发,映照到硬笔书写上可以怎么做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从学生每天必做的广播操中受到启发,发现用做操的形式来练习书写,容易体会书写的节奏,故此命名为“汉字运笔操”、 “汉字笔势操”。

(一)汉字运笔操

笔尖在书写过程,有横向、纵向、斜向、转折、起伏、提按等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汉字运笔操”专项训练来强化,训练肌肉以致形成肌肉记忆。举例如下:

1.横摆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手腕左右摆动,笔尖俯冲入纸至尽处弹回,不作停留紧接着下一笔。可以用口令辅助,笔尖俯冲入纸至尽处为一拍,弹回为第二拍,做两个八拍,体会节奏。以下的点画训练,口令相同。拓展训练:二、三。

2.竖摆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手腕带动手指,笔尖俯冲入为一拍,弹回为第二拍做两个八拍。

3.翻转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手指和手腕配合,以手腕豆骨为圆心,做翻转的运动。做两个八拍。拓展训练:人、八、入。

4.画出各种8字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手腕带动手指,笔尖来回转圈画8。一个圈为一节拍,逆时针与顺时针结合可以变化处四种基本式。这些单项练习,有助于学生放松手腕,形成连续有节奏动作的习惯,是笔势的书写基础。实践证明,每次书写之前,动动手划划线,就像运动前的热身一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连续书写的动作习惯。
(二)汉字笔势操

1.横起式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王”字操。学生做好书写准备,检查自己的双姿,随老师的口令书写:第一拍,写短横;第二拍,由短横的收笔处摇回笔锋到写完第二短横;第三拍,由第二横的收笔处如撑杆跳的动作,笔尖撑住纸面往左上跳跃至第一横的中间处往下画竖;第四拍,笔尖在竖的收笔处往左平跳,落笔写第三横。四拍完成,做两个八拍。

2.撇起式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人”字操。第一拍,落笔向左下写撇;第二拍,在撇出笔处顺手势向上转小圈,从撇的中段偏上处落笔顺势向右下捺出。两拍完成,做两个八拍。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休”字操和“成”字操见图示。“休”字操六拍完成,做四个八拍。“成”字操十拍完成,做四个十拍。

 3.竖起式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曰”字操。第一拍,笔尖向下滑,触底后往回弹;第二拍,顺势向右写横;第三拍,翻笔向下写竖,触底回弹向向右抛;第四拍,顺势向右写横,回弹向上抛至第一笔短竖的下端;第五拍,顺势写短横。五拍完成,做四个五拍。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水”字操。第一拍,向右下落点;第二拍,向下写竖;第三拍,平出向左上扬;第四拍,笔尖顺势触纸写短横;第五拍,翻笔向左下撇出;第六拍,顺撇势向上抛掷至右上;第七拍,落笔急促写短撇;第八拍,翻笔向右下滑行后拉起笔尖。八拍完成,做四个八拍。 

4.点起式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文”字操。第一拍,空中落点后向左带笔至横起笔处;第二拍,向右斜上写横;第三拍,在横尽处如同触到弹簧,向左下翻转写撇并向上翻;第四拍,顺势向右下滑行拉出写捺。四拍完成,做两个八拍。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州”字操。第一拍,落笔写点后上弹;第二拍,写完竖撇,翻笔向上;第三拍,落笔写点,上弹;第四拍,向下写竖,触底回弹;第五拍,落笔写点,上弹;第六拍,向下写竖,回弹收笔。六拍完成,做四个六拍。

笔势操已经涉及到独体字和部分合体字的书写了,只要练习熟练,形成肌肉记忆,就可以迁移到所有的汉字的书写了。

上面的书写训练,既注重笔尖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更重视笔尖在空中的运动连接的轨迹,注重动作的连续生发的势态,因此我把这种教学法命名为硬笔笔势教学法。所谓硬笔笔势教学法,就是尊重“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指实掌虚”执笔法,通过手腕的自然运动,从笔势的生发呼应出发而进行的汉字书写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在本校实验多年,效果是良好的,我们来看看一些孩子书写的效果。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笔手合一的融合之道——小学硬笔笔势书写法初探

从上面一、二年级的常规书写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书写时,动作已经比较连贯了,点画也显得比较有精神,书写不再是在寻找点画的位置了,而是顺势而写,自然而流畅了。

四、用写小纸条状态抄写传统文学作品

“文以记言,言为心声”,在熟练掌握笔势书写法之后,书写已经是手与笔尖在纸上有意无意的律动了,这时候,书写的内容占据了主要地位。中国历史上的传世经典书法作品,如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鲁公《祭侄稿》、苏东坡《苏州寒食帖》,无不是心手双畅的心灵流露,文学与书法高度融合,书家文思勃发,思如泉涌,锋随管转,管随心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的境界。

这是人性中美好情感的流露。这种心性的流露,在小学生中有没有体现呢?有,在孩子们偷偷传递的小纸条上。王羲之等魏晋名士流传下来的书法杰作不也都是小纸条吗?小纸条上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事情啊。那么,可不可以来个“偷梁换柱”,把孩子们的“悄悄话”换成传统文学美文呢?

我所在的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推广国学不遗其力,学生对《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历代美文等国学经典,琅琅上口,熟读成诵。用书法书写这些内容,不也可以达到“无意于佳书乃佳”的小纸条书写效果吗?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方法进行书写练习并取得良好效果:

1.  设计印刷了学生喜欢的各种款式的彩色硬笔作品纸,适合写五字对联七字对联、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等传统文学作品。

2.  书写时要求学生熟读内容乃至成诵,然后用笔势书写法半默写状态地抄写。

3.  在展示、点评作品环节,应用激励法,开展个人、小组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和保护孩子们迸发出来的学习热情,体验书写的快乐。

汉字书法博大精深,在弘扬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时,我们既要作到吸取传统精萃,同时又要切合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既要重视“技”的训练,同时也不忘向更具人文特征的“道”上引导与升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是要注重动静相宜,内外兼修。书法虽为小技,但因小见大,其蕴含的独特的教育资源及人文价值却不容小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