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心得(二)
(2019-04-02 02:17:32)《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心得(二)
宝坻四中
陈大伟教授的这本书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对话方式,对“教育科研”进行了阐述,既通俗易懂,又鞭辟入里,很符合我们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我感悟颇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践的力量。我愿意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做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我重点研读了《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五个板块的内容:
1、教育研究,我心有主。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我懂得了教育科研的意义:首先,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其次,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再次,可以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我懂得了把研究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幸福的,把研究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生活的过程是有意义的,把研究过程作为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是理性的,把研究过程作为实现教育理想、与时俱进的过程是有追求的。
2、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这一板块告诉我——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发现问题的途径有:在实践中,从学习思考中,从热点难点中,在纵深漫溯中。反思我的教学实际,的确存在很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拉长,竟然有一些问题被我们默认了,学困生课堂的参与度不高,默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效作业的布置,学生考试分数的参考意义等等,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我们不能因推托工作忙,就忙的忘了思考。
3、规划研究行动。教师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科研只能是“行动研究”,这一板块讲述了研究问题的理解和界定,研究思路的展开,研究计划的作用和内容。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有可行性的问题、小课题,做恰切的研究假设,有全局观念,有整体化思想,有具体化思路,懂得反思,懂得修改,在这些必要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科研一定是有意义的,一定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4、脚踏实地的做研究。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研究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是有难度的,当然我知道这些方法是很有用的。而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是我们比较好操作的,要求教师在关注问题、潜心实践、反思实践、改变“行动”的同时,对实践留心观察、真实记录,并开动脑筋,弄清楚来龙去脉,搞明白前因后果,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与概括,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教育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自己和别人学习和借鉴。
5、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在这一板块,我找到了做优秀的研究型教师的根——师德,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维护学生权益、人文关怀、理想主义、敢于怀疑、不畏艰难。借用陈教授的话:“教育科学是为人的科学,只要真正的把人的处境和困难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慈心生出慧眼,才会有不竭的研究动力和不尽的研究问题。”
我需要阅读,阅读能给我以启发,促进我思考,通过阅读不仅能学习别人提供的思想成果,还可以用思考的行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育不可能没有问题,我要做负责任的老师。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首页,有马克•吐温的名言:“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然而,我想,在海伦•凯勒身后有默默无闻的第三个奇人——莎莉文老师。因为没有她,就一定没有海伦•凯勒;没有她,就没有盲人教育的新奇迹。她也许每一天都在进行着教育科研吧,不然,怎么会有海伦•凯勒一天天的成长与进步。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如果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那该是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