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组长薛约佩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开展;主题发言中翁利丹老师结合书中课例从“教书,是啥一回事?”“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呢?”“新授课,如何把握教学设计?”“数感是如何培养的?”这几方面阐述自己的想法。翁老师认为:高效而有趣的数学课堂,从阅读开始。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进步得更快。我们所经历过的他已经经历过,我们的困惑他能帮助解惑。

陈逸哲老师从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真实课堂上的情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遇上个性差异化的学生,陈老师从俞特的书中寻找“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串珠成链。“接受学生,给学生留有空间”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徐海芬老师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学生”开始她眼中的俞正强老师。聆听童言,也是一种尊重的方式;如果学生是一颗种子,那么她需要老师给的是温度和雨露。徐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生动的课例阐述,徐老师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我们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在课堂上给孩子提供温度和雨露,静待孩子的花开。

聆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老师们产生共鸣;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生长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