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游都江堰

(2025-09-20 18:06:44)
标签:

文化

旅游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杨景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到都江堰游览,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过去数十个春秋。那时到都江堰游览,多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行,只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后来一直想好好补补这一课,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成行。今天重游都江堰,心情格外激动。我们居住的酒店,离都江堰很近,打的只要20多分钟就到了。一大早,我们乘车来到都江堰。  

都江堰的大门是一座阁楼,灰瓦铺就,飞檐翅角,古朴凝重。阁楼的上“秦堰楼”三个蓝色的大字。进门后,我们登上二楼观望,只见群山连绵,苍翠欲滴山峦起伏,茫茫荡荡。群山之间就是都江堰,水道分流,水势平缓,潺潺流淌。群山与都江堰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图画。行途中要经过一些古建筑,如金堤重镇、玉垒仙都、二王庙、财神殿等等,些建筑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五彩斑斓,很有观赏性像玉垒仙都,是二王庙的山门,六角高高翘起,显得特别俏丽。上方有一黑底花边匾额,上书“玉垒仙都”四个大字,书法写的蛮有水平。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二王庙依山而建,重重殿宇,层层迭落,庙脚下设东、西山门,布局精巧紧凑。是古建筑的经典之作,很有审美价值。二王庙的大门高高耸立,飞阁流丹,古朴大气。大门上方有匾额“二王庙”三个隶书金色大字,是由爱国将军冯玉祥所题。我见过冯玉祥将军的楷书和行,第一次看到他的隶书,冯将军的隶书功力深厚,端庄大气,富有美感。冯玉祥将军不仅是骁勇善战的武将,也颇有文才。两边有一对联”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气蛟龙。”大门上挂有两个大红灯笼,灯笼中间有一匾额,上刻“庙貌巍峨”四个金色大字。大门两边亦有一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二王庙大殿塑有李冰像,后殿塑有李二郎像。雕像艺术技巧高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艺术内涵丰富。大殿有一楹联“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弯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这些楹联和匾额都是对李冰父子的不世功勳的高度评价。走行中发现一面红墙上镶嵌了“深淘滩,低作堰”六个蓝色楷书大字,字体硕大,功力深厚,这是嘉庆年间灌县知县、诗人王梦庚所书,一个县官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力,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大字,令人佩服。

行至安澜桥,又名“天下爱情第一桥”。桥头有一亭子,亭子的周边挂滿了祈福的红布条,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红彤彤的,甚是喜庆。这些祈福布条代表了千千万万向往爱情向往美好者的心愿。安澜索桥曾命“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缆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改造后的安澜桥更加美观,更加坚固了。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此时安澜桥上人流涌动,人们在桥上行走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现在又不是节假日,游人竟然如此之多,如果是节假日,人流不要多上几倍我踏上了安澜桥,感到桥身在晃动,每走一步都要晃一晃我有恐高症,行走中右手紧紧地抓住护栏,一步一步地缓慢的行走,往下方一望,心顿时抽紧了,都江堰水流湍急,看的我有点眩晕。赶紧收回目光,目视前方,目不斜视,缓缓地走着,心中却像十八个吊桶七上八下。500米的安澜桥,由于自己行走缓慢,用时不少。当走到桥头时,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总算走到头了。

过桥后,可以驻足欣赏都江堰了,往远处眺望,层峦叠翠,白云悠悠,碧水漫漫。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精心打造的都江堰,是为民的情怀,是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工程史册!正是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成为巴蜀人民的福祉。流淌了2000多年的都江偃,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功德无量。蓝天作纸,海作墨,也写不尽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为他们建庙,祭祀他们,敬仰他们,也是对李冰父子的一种感吧!

都江堰主要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体部分组成。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如此,表层清澈、砂石含量较少的江水引入内江。飞沙堰属于泄洪道,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下游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顶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以泄流入岷江。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部位。它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水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随经鱼嘴分掉一部分,但仍挟杂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此处利用力学知识,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将泥沙和卵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以保证内江通畅2000多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精妙的设计,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又走过一座桥,来到了都江堰的宝瓶口,宝瓶口的形成很不容易,当时没有炸药,只能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以火烧石,再泼冷水,使岩石爆裂,生生把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和长80米的山口,形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宝瓶口配合飞沙堰,主要作用一是引水,它是内江进水的咽喉二是限流,由于瓶口口径限制,过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使得洪水只能从飞沙堰上流回外江,而不会流进灌区造成水患。“宝瓶口”的设计称得上是大智慧。

前方有一亭台楼阁,座落在低矮的山丘上,楼阁造型十分漂亮,下方有“寒潭伏龙”个字,不知是什么寓意?楼阁左例是一座小山,山下方有一匾额,上书“宝瓶口”三个大字。阁楼与小山之间形成了一条水道,这就是宝瓶口,这就是都江堰水流缓冲的地方。这座小山名曰玉垒山,蓊蓊郁郁,苍翠欲滴。山顶上有一阁,名曰玉垒阁,玉垒山古称湔山,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方向,横亘在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之间,奔腾的岷江经山脚流过。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润育出天府之国。公元761年,杜甫登临玉垒吟出《登楼》一诗,其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为玉垒山增色不少。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重游都江堰

阁高高耸立在山顶上,挺拔巍峨,形态优美,古韵浓郁,极具赏性。为都江堰的一道风景线。玉垒阁阁名由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题写。主体建筑为连底七层六角形仿古阁楼,文物荟萃,礼乐雅集。总高度为46.4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观游览。站在岷江江畔遥望,放眼望去,远处青山隐隐,白云飘飘,近处江水波涌浪翻,向宝瓶口去,江水涌到宝瓶口开始减缓了宝瓶口防止江水像脱缰野马,失去控制,形成灾害,作用巨大。这种设计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很有创见

走出都江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都江堰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一个数十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去了心中的遗憾。重游都江堰使我重新认识到都江堰的意义和价值。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成就了“天府之国”。如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证明了她的地位和价值。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永载史册,永放光华。

                                              (杨景贤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川西竹海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