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拔麦子

标签:
情感 |

杨景贤
人们常听说割麦子,却很少听到拔麦子。所谓拔麦子,就是在麦收时节,将麦子连根拔起。当年我在家乡时都是拔麦子,为何不用镰刀去割,而用手去拔呢?因为那时家乡缺柴火,用拔麦子来解决柴火不足的问题。人们在拔麦子时将麦子捆成捆,麦子收回家后,先用铡刀铡掉麦根,将麦根垛成垛子,用做柴火用。
在我们家乡,每年拔麦子应是最累最苦的活了。我最憷头的活儿就是拔麦子。因为麦收时节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加上拔麦子是用手,拔得时间长了,手上难免会磨起血泡,甚至被麦杆划伤,拔完一个麦季,往往是双手血肉模糊,真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盛夏季节,赤日炎炎,如同火烤一般,双脚踩在地上,都有一种滚烫的感觉,天气之炎热就可见一斑了。拔麦子都是蹲在地上,每拔出一把麦子,就夹在腿上,待拔到一定数量后就进行打捆,在拔麦子者身后会留下一个个麦捆。蹲在地上拔麦子,上面有娇阳晒,下面又密不透风,有时会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产生一种窒息的感觉。用不多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此时汗水与土在身上形成了泥,那种滋味确实不太好受。
在拔麦子的季节,一般天刚蒙蒙亮就得到麦田里去,因为天有不测风云,要抢收,防止遇到雨天,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那时早晨和中午都不回家吃饭,都是家人往地里送饭。拔麦子是重体力劳动,家人送饭的质量都会好于平时,时常能吃上白面馒头和炒肉片。现在吃白面馒头和炒肉片太平常了,但那时能吃到这类饭菜就是改善生活了。


拔麦子最怕天气干旱,天气干旱,地就会变硬,土地坚硬,拔麦子就会特别费劲儿。有时因为地面太硬,根本拔不出根来,只能拔断麦杆,而麦根仍然在地里纹丝不动。因为地面太硬,对手的伤害也很大,此时拔麦子的手是很容易被麦杆划伤的。
如果在自留地里拔麦子,压力还不大,因为劳动强度可自己掌握。在生产队里拔麦子,那压力就太大了。因为集体劳动要争个先后,比个高低。总不能看到别人遥遥领先,而自己甘愿落后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就得有一种豁出去的劲头儿。再累也要也要咬牙坚持,再疼也不能喊疼,这是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年轻人容易较劲,不轻易服输,拔到一定程度,也就忘记手疼和疲劳了。
记得有一年我在生产队里拔麦子,由于天旱地硬,小麦特别难拔。第一天我的手上便起了一个个血泡,有的地方还裂开了口子,渗出了鲜血,我每拔一次,眉头就会紧皱一下,心就会紧缩一下,那种痛苦的滋味无法言说。晚上躺在炕上,双手一跳一跳的疼。疼得钻心,疼得难以忍受,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但第二天还得去拔麦子。在我的心目中,拔麦子就如同炼狱,那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活儿。
记得我在蓬莱当兵时,曾去支援地方拔麦子,大家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谁甘心落后啊!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五亩地的小麦,不到半天就拔完了。此时你再看大家的双手,堆满了血泡,流着血水,真是伤痕累累,不忍目睹。因为大家太卖力了!这双手自然就要倍受“折磨”了 。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要说什么农活最苦?那就是拔麦子。因为这是用血肉之手来劳动的活儿,拔麦子除了体力上的付出,就是这双手了。一个麦季下来,一双手就会变得血肉模糊,伤痕累累。要想完全恢复,起码需要一个月时间。拔麦子在我心中的记忆主要是两个字——苦与痛。但这种苦与痛是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在这种炼狱式的劳动中,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使你变得坚强起来。


“锄禾田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很多国人都会吟诵,但能真正解其中味的人并不多。如果你没有从事过艰苦的农活,你就很难完全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如果你能参加拔麦子的劳动,那怕你只参加半天,你就会体悟到这首古诗的内涵了。拔麦子的苦是疼在手上,苦在心里。那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农活之一。也是最能洗涤心灵,磨练意志的农活儿。这样一种炼狱形式的农活,让我铭记终生,因为它所吃的苦,受的罪,都己融化在我的灵魂中,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终生享用不尽,同时让我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那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如今家乡早已告别拔麦子这种农活了。农村用上了机械化,收麦子使用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脱粒,一气呵成,那才叫做爽呢!现在的农民真是很幸福啊!种庄稼机械化,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还不用缴农业税。我有个表弟种了数十亩地,每年收入四五万,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呢!现在的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幸福指数也提高了不少,特别是农闲时间,街坊邻居一起玩玩牌,推推“长城”,喝点小酒,侃侃大山,活得逍遥自在。那像在城里,起早贪黑,上班下班,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相比之下,农民兄弟的幸福指数并不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