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游览记
南浔古镇游览记
杨景贤
到浙江旅游,南浔古镇是值得打卡之地。俗话说,江南古镇九十九,不不如南浔走一走。说明南浔古镇在江南古镇中的重要地位。南浔古镇是中国重点旅游名镇,始建于公元1252年。春秋时期,南浔最初隶属于吴国,后来属于越国。战国时期南浔并入楚国,春申君曾在湖州设立菰城县。此后,南浔在秦、西晋、南朝、隋等时期均有不同的隶属。直到南宋淳祐季年,南浔才得以建镇,并设立镇官。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张石铭旧宅及刘氏梯号为代表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嘉业堂藏书楼为代表组成的景观带和以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代表的景区,主要景点有百间楼、小莲庄、辑里湖丝馆、頔塘故道、广惠宫等。南浔古镇景区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秀丽的风光,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厚重,风光旖旎的古镇,自然十分向往。在一个盛夏的日子里,我们一行来到了这个江南名镇。这天艳阳高照,微风和煦,气温较高,阳光照射在身上有一种热辣辣的感觉。来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造型独特的灰色照壁,上刻“南浔古镇”四个金色的大字,前面有个水池,碧水荡漾。前行不远处是南浔古镇的门楼,门楼是徽式建筑,木制构架,两层阁楼,古朴凝重。房檐下挂有大大小小的红灯15盏,彰显出浓郁的喜气,大门正上方有一黑色的匾额,上书“中国魅力名镇南浔”,是由书法大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书法线条优美,灵动传神,颇见功力。只是字写的有点小,显得不够大气。
原来游南浔古镇是需要购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南浔旅游,领略古镇的独特魅力,有关方面取消了门票,使得游客爆增,尤其是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人潮涌动,摩肩接踵,行走都十分困难。今天非节假日,加之天气炎热,游客相对较少,古镇到显得清静了许多。放眼望去,小河碧水潺潺,清澈见底,乌蓬船在河中悠悠行进,两岸绿树掩映,绿荫蔽地,鲜花盛开,五彩缤纷。沿河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古韵浓浓。真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柔情蜜意展示的淋漓尽致。

行走中不时地看到身穿汉服的姑娘,有的孑然独行,有的成群结队,为古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有五六位穿汉服的姑娘姗姗走来,其中一位姑娘微笑道:“大叔,您给我们几位合个影好吗?”美女相求,我自然乐于从命,遂说道:“好啊!没问题!”美女们在河岸边列好队,我为她们拍了合影,她们青春靓丽,笑靥如花,很是养眼。拍毕,美女们礼貌地向我表示感谢,我的心里顿感甜滋滋的。为美女效劳,也是一种幸福呢!


往前行至不远,一座巍峨的大殿耸立在眼前,大殿宏伟壮观,飞檐高高翘起,显得很灵巧,给人一种飞杨的感觉。大门上方挂着两盏大红灯笼,大门正上方有一黑色金边的匾额,上书“黄大仙殿”四个金色大字。仔细一看,这是由元代书法大师赵孟頫的题字,这书法的来头太大了,想不到一个古镇的道观,居然有赵孟頫的题字?太出乎意料了?这四个字写的太美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走进大殿,在大殿正中神龛里端坐着黄大仙师,大仙国字型脸庞,浓眉大耳丹凤眼,形象端庄,仙气渺渺,气度不凡。大门两侧的楹联是“赤鹿胜德炼丹砂显仙迹留南浔;松鹤神恩升紫气存道像居真宫。”楹联为蓝底金字,由于岁月悠久,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了。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相传乃葛洪弟子,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40年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大殿门前有一硕大的香炉,供人们祭奠黄大仙师所用。大殿下方左侧有一鼓,右侧有一钟。置放钟、鼓的木架有点太简陋了。


从亭子上下来,我来到河对岸的马路上行走,感受古镇的风韵。行至一南浔奇石艺术馆,里面有奇石展览,时间关系,无暇观看。湖州的毛笔比较有名,这里还有湖笔直销。在大门左侧,有玻璃屋罩着一枝巨笔,这是我平生所见到的最大的毛笔了。这支巨笔应做广告的。行至南浔商会旧址,这是中西合壁建筑样式,商会筹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百余年了,曾经是南浔镇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核心组织,亦是商业资方公会联合办事处。如今这里成为南浔文化研究会和南浔辑里湖丝馆。这个高耸的门楼很有特点,大门上方有雕刻,很唯美,应该是西方建筑样式。


一只花船悠悠划来,通体用红彩绸包裹,有两个双喜牌子,特别醒目,彰显出浓郁的喜气。这艘船应该是新人办喜事所用。可以想象,一对伉俪坐在这“喜船”上,船儿悠悠行,观望两岸景,那该是多么幸福啊!行不远处,“张氏旧宅”呈现在眼前,张氏旧宅系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四绝”,特色独具,美不胜收。想不到在一个古镇能有中西结合的优美建筑。时间关系,未能进入观览,只站在大门往里面瞭望了一下,亦能感受到这处建筑的不凡之处。

加载中…